以民为天 平民本色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一切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
这是1986年3月,李荒写下的一段话。
李荒长年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是轻车简从、从来不讲条件。他常常同群众一起唠嗑、一起劳动,一同喝高粱米粥、啃大饼子,在路边“大篷子”泡澡、在大客栈睡火炕。在李荒看来,卧听萧萧竹,常闻疾苦声,离群众近,心里踏实。
曾担任李荒秘书的陈巨昌讲到一段往事。一次,听说新金县夹河庙公社有养猪的好经验,李荒带着秘书赶去调研,到猪圈去看、问、摸,了解“长白猪”“内江猪”和“新金猪”的生长特点。得知当地有一种叫曲麻菜的野菜,猪吃得欢,睡得香,长得快,当过五年“猪倌”的李荒觉得这是解决饲料不足的好办法,建议大面积推广。夜深人静了,李荒和秘书、司机干脆就住在荒郊野地里的养猪场,在熟悉的猪圈气味中安然入睡。
从青年学生中成长起来的李荒,与知识分子也有着天然的感情。
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院士、著名历史学家周传儒、著名数学力学家钱令希院士、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都与李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荒与马加、李默然、洛汀、张望等文艺工作者也是肝胆相照的朋友,经常一起探讨创作问题,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1984年的一天,李荒读到报告文学《胡杨泪》,引发了他对人才问题的思考。他给时任中组部领导同志写信,推荐这篇文章并建议解决类似问题。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讨论。
知识分子,成为李荒一生的牵挂。
严于律己 清正廉洁
“中央号召全党同志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我们党大多数同志响应了,也有少数同志背道而驰。这个问题值得共产党员想一想”。
这是李荒1991年7月写下的一段话。
李荒下基层调研,从不搞迎来送往、铺张浪费,吃饭从不超过四菜一汤,都是自己交餐费。一次,李荒到庄河县调研,就餐时上来四道菜,虽没有肉鱼,但李荒只吃了跟前一道菜就匆匆离开。无声的批评,教育了干部。
廉洁一时不难,清正一世不易。不贪一事不难,高洁一生不易。
1981年,李荒调中央党校工作,一接到调令就把自家的住房腾出来,交给省委安排其他领导住,一家人按照他夫人金中的住房标准搬进小房间。人走家搬,一刻都不多占。
几十年来,组织上先后为李荒安排过9任秘书,但没有一位为了升官而请李荒打招呼,没有一位打着李荒的名义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李荒不恋栈、不恋权。1983年4月,辽宁省委换届,李荒谢绝各方面的挽留,执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我们这些老头子赖在位子上,年轻同志放不开手脚啊!”“省直机关1000多名可以离休的老干部,省委领导里应该有人带头!”
退下来的李荒给自己订了“三不原则”:不给组织添麻烦,不干扰省委的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一退下来,立即腾出办公室,归还公有物品,撤走警卫人员。
针对一些人称领导为“老板”“老大”等现象,1990年10月30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同志颂——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文章认为党内应互称“同志”,这个词“比什么称呼都崇高,尊贵,亲切和友爱”。文章作者,正是李荒。
李荒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坚开放之初随伯父去了美国。李荒如实向组织做过汇报。老二李强,老三李实,分别在沈阳、大连生活。
由于受父母的牵连,孩子们文化程度都不高,李荒要求他们认真做事、本分做人,凭本事吃饭,不能以高干子女自居。
李强、李实兄弟都已60多岁,尽管没有风光的地位,没有值得炫耀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赞誉,过得清静、坦然。熟悉的人说,他们身上有李荒夫妇的美德。
这就是李荒——一位共产党人、高级领导干部斑斓多彩的人生画卷,昂扬向上的奋斗史诗,荡气回肠的忠诚之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