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要习惯在“聚光灯”下工作(3)

官员要习惯在“聚光灯”下工作(3)

3 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地接受“评头论足”

2014年9月,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新建街道喜丰社区24名居民作为首批社区监督员走马上任,职责就是专门对辖区内的党员干部进行“挑刺找茬”。一位监督员表示,以前居民在社区发现问题,不知道向谁反映,这下好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监督了。

其实,公众的挑刺、聚焦,对官员而言并非是一件坏事。一位贪腐官员曾在悔过书中说,要是有人能及时提醒自己,早一点受到纪律处分,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所以说,官员在“聚光灯”下工作生活,用权不当、用权不公等权力衍生的“病菌”,就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小毛病”恶化成不治之症。有了监督,才能使官员不敢越雷池一步,才能阻止私欲膨胀去踩“红线”。

领导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一旦没有了监督,就如失去束缚的公牛闯进瓷器店,不仅害己,还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因此,接受监督不仅是规定,还是官员必备的政治素养。

官员与公众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权”字,而“趋向腐败”是权力的天性使然,也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逻辑起点。这就决定了官员就是“鱼缸里的鱼儿”,公众有权知道官员曾经做过什么,督促权力在理性、法制、透明和公正的框架内运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在民主政治状态下,任何一个官员的所谓个人关系、个人隐私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质疑他们从事公务公正性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用相对透明化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自觉接受大家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

公众对官员的监督,并由此提出的各种质疑和猜测,是群众知情权和民意的一种延伸,是履行监督责任的一种表现。虽然有可能对官员隐私造成困扰,但喻国明认为,“官员应该有把自己相对私密的空间让渡出来的雅量,也应该有遭受适度曝光而造成伤害的容忍度”。

对于官员而言,工作在群众和舆论的“聚光灯”下,接受监督和考验,只要自身没问题,就不用害怕。只有经受住了密集监督的干部,才是过得硬的干部,才能赢得更多信任。

在公众的“聚光灯”下,心平气和地接受“评头论足”,这既是身为官员必须付出的身份代价,也是权力监督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