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健康国民心态

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健康国民心态

国民心态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国民心态的健康程度,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党和政府将能否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能不能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阶段直接相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客观上决定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众麦克风”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放大炒作,也为这一矛盾的激化平添了不少的变数。在这个阶段,国民如何用科学客观的心态看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性问题,对有效化解矛盾冲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面前的群体心态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舆情状态主要表现为参与者普遍持有的一种对某种具体社会事项的情绪和看法。而通过对参与者舆情状态的分析,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群体心态。综合此次不久前的“草莓农残超标致癌”舆情事件及近年来发生的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问题事件中网民的情绪、态度、意见和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媒体、公众及业者对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心态有以下几个方面。掏粪心态,积极曝光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管是真是假,风闻言事,抱着曝光了就会有人管、很快就会有改进的心态。求关注心态,为了吸引受众、粉丝,增加点击率,一些媒体(包括自媒体)刻意曝光负面信息,动辄在标题上冠之以“致癌”“死亡”“毒性超砒霜(或鹤顶红)的××倍”等等,危言耸听,吸引眼球。看客心态,网络上一有负面报道出来,不少人觉得有好玩的了,甚或幸灾乐祸,心生邪恶快感,但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只跟一帖“路过”“打酱油的”,围观起哄。洁癖者心态,缺乏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消费知识,并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一听说农药残留就认为是有毒有害,一听说某产品检出了某化学元素就认为会导致致癌、死亡,一味要求食品“零风险”,绝对安全,要对食品质量问题“零容忍”,否则就震惊、愤怒、指责、谩骂、绝望。“凿船”心态,一些人热衷于消解一切正能量的人和事,对国家树立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品牌(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地找问题,一旦有所猎获便用危言耸听的标题放大炒作,煽动负面情绪。鸵鸟心态,一些当事人对曝光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已发生或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而是发帖或跟帖狡辩,推诿敷衍,甚或雇用“水军”为其辩护、发声,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阳光心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媒体人及网民,能正确认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对性,以一种积极、宽容、科学、务实、乐观和自信的心态看待媒体报道、曝光的一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不信谣,不传谣,能客观地比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积极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空杯心态,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系统工作的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大多都还是希望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生态的食用农产品的。为了监管、生产出更加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把食用农产品安全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过去的绩效不断扬弃和否定,认真听取社会公众的批评与建议,不断创新理论及技术,寻找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努力方向和技术措施。

对待食品安全问题要理性、科学

近年来,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据监测,2014年我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3%、99.2%和93.6%。然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问题事件时有发生,国民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各种揣测、议论、要求和呼声经常见诸各种媒体。如何看待突发的问题事件,如何看待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培育认识和处理当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健康良好心态等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