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专业智库:“大而全”不如“小而精”(2)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专业智库:“大而全”不如“小而精”(2)

相对而言,地方社科院在智库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更大一些。地方社科院目前的普遍状况是:规模较小,研究人员数量有限,学科配置相对不齐全;资金不足,行政拨款和课题经费都有限。根据笔者对地方社科院的调查,发现其在向智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因为研究人员有限,如果向应用研究转型,就没有精力再去顾及基础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地方社科院已经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优势不应荒废,强行将其改为应用研究是舍本逐末之举。第二,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地方社科院的文史哲研究人员出路何在?这需要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规划和通盘考虑。第三,智库要求对策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社科院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将这部分重要工作和成果体现出来,影响转型为智库专家的研究人员的晋升,因此出现了院领导着急转型而研究人员没兴趣、不配合的情况。

总体来说,地方社科院在建设智库时,应立足于有限的资源,将主要精力放在发挥地方影响力上。

高校智库:抓住特色学科打造品牌

智库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笔者认为,理论研究是高校的传统,即使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也多注重其理论层面,高校仍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立足之本;同时应依托自己的优势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智库建设,如东南沿海地区高校的华人华侨研究,东北地区高校的东北亚研究,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研究等,都在全国具备很强的研究实力,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就不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智库。

综上所述,中央提出智库建设的方略,并不意味着所有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要一窝蜂地转向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绝不能因为智库的发展而荒废,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也不应被强迫转向应用研究。现在有不少研究人员对智库建设表现出抵触情绪,这与不合理的一窝蜂的智库建设以及研究机构负责人的“野蛮”政令是有关系的。对此,一方面,科研管理机构要做好统筹,使科研机构明确自己在新形势下的分工;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自身也要认清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在保持自己研究优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智库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