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自觉
“三严三实”不是说说而已的概念,专题教育更不是走走过场的形式
辽宁日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调研时强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这里的问题,我们理解,首先就涉及到如何看待“三严三实”及专题教育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三严三实”不过是提出一个新概念而已,专题教育也只是搞一次活动,您怎样看?
祝彦:“三严三实”绝不是一个口号式的概念,而是一个思想指引。从对党内同志的要求来讲,则是党的纪律要求在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方面的体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总书记对全体党员的谆谆教导。有人把这种苦口婆心的劝诫当作耳边风,是不健康的思想表现。如果任由其发展,对“三严三实”不愿听、不愿学、不愿做,其后果是可怕的。思想领导决定其他领导,这个原则对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思想出了问题,其他方面必然会出大问题。
当前,有人可能对专题教育持观望态度和应付心态,这是不应该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直以来强调对工作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锲而不舍精神,这种作风,全党全国人民都已经看在眼里。对于“走过场”心态可能造成的后果,必须保持警惕,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众的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只有真正做到“三严三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作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其内涵才能不断得以升华。因此,全党同志都应该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专题教育中去。
辽宁日报:也有人认为,当务之急是促进经济增长,思想理论的建构及修养,与领导干部自身能力及谋事创业关系不那么大。
祝彦:“三严三实”与领导干部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不应该将其简单化、物质化,因为这仍然是唯GDP思维。道理其实很清楚,一个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好的领导干部,无论哪个方面的表现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这样的领导干部不仅有优良的作风,严于律己,在党员群众中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一个地方、部门、单位的党风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这样的领导干部谋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一定是对人民和历史负责。因此,谁能说“三严三实”的领导干部不好?能力不强?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谋事不实”、“创业不实”,其动机不纯,善搞形象工程,只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这样的领导干部恐怕“能力”越“强”,造成的影响越恶劣。这样“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宁可少些,再少些。
发挥优势
重视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牢牢扭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
辽宁日报:通过您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能否这样理解,“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思想建党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形式?此外,有人质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不久就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否有这个必要?
祝彦:是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建党也一直都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和中心环节,“三严三实”的内涵及专题教育的形式,继承了党的历史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思想教育为主的传统。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形成了以GDP为中心的物质崇拜倾向,人们包括党内一些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甚至认为理论学习、思想教育过时了,一切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来衡量,不愿意淡定下来,做“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这种能够体现境界修养的工作。一味追求物质主义的结果,就是社会上乃至党内部分干部中功利主义盛行。对此没有端正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就很难真正理解“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意义。
辽宁日报: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物质主义倾向?
祝彦:一定要用理想主义战胜物质主义,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的理想。实际上,高扬理想主义精神,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体现得非常生动。
这种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首先体现在对党的事业和前途的坚定信仰。如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人害怕了,离开组织甚至叛变。但就在那样的白色恐怖下,年过半百的教育家徐特立、文学家郭沫若以及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领导职务的贺龙、叶剑英、彭德怀等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次体现在为了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这方面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革命烈士夏明翰就义前写下绝命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周文雍在狱中写道:“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当代共产党人处于和平执政时期,要不要讲理想信念?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问题是,今天如何树立这种意识,达到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我认为,必须坚持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