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意

读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意

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融入国际分工,集聚大量国外高级要素,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及产业升级,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经验。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竞争优势及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开放型经济原有的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及运行机制亟需调整。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这不仅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更是全面深化经济改革路线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30年开放的“四大法宝”

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外开放?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实证,具体而言,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开放型经济头30年的快速发展充分得益于“四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是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即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差别待遇,实施鼓励与限制并存的产业政策,大量吸引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第二大法宝是发展加工贸易,即充分发挥我国低成本优势,通过鼓励劳动力流动、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及税收激励等方式,大力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第三大法宝是沿海区域开放,即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等,逐次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与此同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第四大法宝是融入全球贸易体制,即通过加入WTO和APEC,积极履行入世承诺等方式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给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传统模式的新挑战与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支撑传统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这里我着重谈几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重要的瓶颈问题:

首先是全球价值链的兴起改变国际竞争方式。全球价值链是贸易投资、服务、生产的一种综合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国际竞争由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转变为在产品某个环节、任务和功能上的竞争。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奖出限入政策和各种政府干预政策,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往往事与愿违。国际分工模式的变化对我国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变革,甚至对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特别不能忽视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的迅速变革。如新技术的典型代表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品、智能制造等;商业模式变革如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组织方式变革则包括外包、生产的一体化等等。面对新的技术、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要求我国企业、产业和政府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更好的顺应和利用新变革。

还有一个是成本与竞争问题,即国内成本上升与国际后来者的“竞争侵蚀”。近年来,国内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对环境、劳工、安全等规制成本快速上升,使得传统开放型经济体系竞争力有所削弱。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成本优势相对明显,对我国外资外贸的国际竞争产生了后发性的“竞争侵蚀”。

其他方面的瓶颈因素,比较明显的是区域发展差距的“木桶效应”依然明显。近年来,尽管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但我国区域差距的“木桶效应”仍然非常明显。如何使我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中西部地区获得真正的发展;如何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