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

积极探寻科学解读路径

如何积极探寻科学路径,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作的原样”去解读他们的著作,防止对经典著作的误读或曲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史”“论”“著”有机结合起来。我国高校大多数哲学院系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原理、哲学经典著作选读三门基础课,而且由不同的老师讲授。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在于把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不同课程。这样导致讲授哲学原理的老师,往往不太重视对哲学史和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讲授某一本或几本哲学经典著作的老师,又不太重视对哲学原理、哲学史和其他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这种肢解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做法,很难全面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甚至会造成各种误读或曲解。因此,高校哲学院系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门基础课合并为一门,以讲授哲学经典著作为重点,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哲学经典著作掌握哲学原理、哲学史,全面准确、深入系统地掌握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旦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蜕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政治经济学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会跌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怀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多著作,都是把这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如《资本论》既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是把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典范。我国学者在学习、研究、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应把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专题史”教材。我国已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经济学说史、政治学说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这些均可称为“通史”教材。在我国很少见到就马克思主义某一基本原理而撰写的发展史教材,暂称之为“专题史”教材。只有“通史”教材而没有“专题史”教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是不利的。如高校哲学院系在本科生阶段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到硕士研究生阶段仍讲授此“通史”,这只能有量的扩张,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高校哲学院系可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史”教材,如唯物主义各种形态的演变史教材、辩证法各种形态的演变史教材、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史教材等。也可以在本科生、研究生阶段分别讲授马克思主义发展“通史”和“专题史”,使教学由浅入深、由通到专,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搞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近些年,我国编写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材。但大多数导读教材有个通病,就是简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的概念和观点,来说明和解释经典著作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这种做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原理简单化、教条化、凝固化;容易脱离经典作家个人的特点、风格和气派,以及其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具体历史背景、学术背景和语境,难以准确把握其原意。某部经典著作或其中某些篇章,本来是用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阐明一个基本原理,有的导读教材却把这些基本观点分隔开来、孤立起来加以论述,使读者看不出经典作家论述的各种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应改进指导思想和写作方法,写出一批高质量的导读教材,帮助青年学生和党员干部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

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他们在每一时期的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需要回答的特定问题讲的,因而都具有相对性,都只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适用。我们不能将其看作在一切条件下和一切范围内都适用的绝对真理,看作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的僵死教条。如《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为成熟的理论著作,而对于这部科学著作中的理论观点,恩格斯也认为不能把其绝对化,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相对的。这充分说明,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时代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总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反思自己提出的理论,克服自己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我国学者应秉持这种态度,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