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学生手机,老师为何如此粗暴!(2)

对待学生手机,老师为何如此粗暴!(2)

教师怒摔手机,难体教育温情

现在很多中小学校都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如果有学生违反相关规定,学校也会做出相应的处理。近日武汉某高中老师在搜出学生违规将手机带到学校后,将手机当场摔碎。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那么,摔手机的行为,真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吗?答案恐怕不是那样。

老师摔碎学生手机事件屡见不鲜,对于这种行为,媒体总会找到些社会学者、律师,以法律条款为依据,指责老师们做法粗暴、涉嫌违法。损坏他人物品确实涉嫌违法,但若深究的话,许多校规中允许老师暂时保管学生手机的规定同样也是涉嫌违法。两者相比只是违法情节轻重的差异,情节轻能够获得多数人的支持,而情节重的却被以法律的名义批评。恐怕,这不是以法律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以媒体的逻辑来看问题。站在吸引眼球的角度报道事件,倘若被摔坏的手机不是一直都能吸引眼球的iPhone6的话,而只是一部普通手机,媒体的关注度恐怕会大大降低。

披着法律的外衣,用迎合个人感官刺激的手段吸引眼球,不是对法律的尊重,恰恰是对法律的践踏。这是舍本逐末,法律不是他人阴暗利益的遮羞布,不能总是有需要的时候亮下相,没需要的时候扔一边。这样选择性引用法律不是在宣扬法治,恰恰与此背道而驰:它或将法律进行肢解,只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法律条文进行表述;或在对象上进行选择,无视甚至抛弃,践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误导人们去相信问题严重就会有人解决,反响强烈就会有人解决,而解决办法大多是各打五十大板等种种不良风气,而不是相信法律,由此,法律信仰也就无从确立。

老师“粗暴摔手机”不能与“负责”划等号

学生难以理解的除了老师摔了手机这个事实外,可能更难理解的是老师为什么会有胆量摔碎这么贵重的物品。一个老师的收入大概是多少?权力到底有多大?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已被学生烂熟于心。正是因为这种深入的了解,使得一些学生有胆量把手机带入学校。他们知道,即使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碍于身份顶多也就是代为保管,肯定不会损坏手机而且过段时间肯定还会还回来。所以,当贵重的手机被当面摔碎,学生心中的震撼和不理解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件事情之所以在网络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重点不在于老师砸碎了一件物品,而在于这一砸之间砸碎了人们对老师固有的认知。在《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物权法》、《师德规范》等众多法律和规章包围下的教师,居然敢于公然与法律对抗,破坏人们对教师固有的认知,那么口诛笔伐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教师的做法固然不对,但是就教育本身的特性来说,这种做法却可以惩戒当事人警告他人。那些心存侥幸心理的学生,在看到如此结果的情况下,还能泰然自若公然携带手机入校的情况相信已经没有了。新加坡酒驾的鞭刑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它惩罚的不仅是人的肉体,更是对精神的惩罚。在双重惩罚之下,还能再犯的人绝无仅有,可见其警示和威慑力是多么的巨大。我们不可能拿那么严重的刑罚对待学生,但没有一定的威慑手段去管理学生,放纵学生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难道不也是教育的失败吗?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今天,犯错误也将会成为他们的常态。教育做的是良心的事业,看着错误发生而不管,那不是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如何在“管”和“狠管”之间掌握一个度,是每个教师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升法律意识。而社会也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对教师多一些包容和支持,并与教育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正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带手机”问题更要适应时代教育

“为让学生专心学习”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从后果我们看到了其反响反而适得其反,这位老师不仅要面临处理和赔偿的问题,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

网友纷纷表示“没收可以,但摔了就是你不对了”、“摔机一时爽,事后须赔偿”、“老师,你任性了”,当然也有家长一派的对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也是深痛欲绝,表示“摔的好!”,一“摔”解千愁,斩断“万恶源”,这样学生才能安心上课学习了。

如今,这位老师必定是要为自己任性的行为付出代价,但这背后的“万恶源”却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了,究竟学校该不该明令禁止不准带手机进校园呢?如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4G网络的畅行也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鲜的世界,手机就是一个万花筒,转移了学生的目光,上课会被“滴滴”的消息声分心,对学习也越来越不上心了,吃饭、走路、睡觉前都能见到学生党在玩手机,真可谓是“万恶之源”,学校和家长想过无数招、教育无数次,始终都不见成效,这不得不逼老师来一招狠的——摔,摔了罪恶之源,摔了两根清净,摔了一了百了。

但这一招对于学生而言,恐怕只是“治标不治本”,也许他会觉得“玩手机”确实会后果很严重,但他还没有从根本上认为这是错的。而青少年正是出于青春期敏感阶段,是叛逆的,是好奇的,你越阻止他干一件事他就越要干,而且比以前更猖狂,就好比“网瘾少年”一样,如若你对他又打又骂,把他从网吧里拽出来,但他的瘾还在那,戒不掉,甚至还会更严重,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兴许还能有所成效。

现如今,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对我们的影响力远不是一个“摔”就能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上课前上交手机来制止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坏习惯,我们也更应该看到手机互联网的优点,它不仅是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也会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发现这个新奇的世界,搜寻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老师也可以通过手机和学生分享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开拓学习思维,通过开发APP软件随时在线上对学生进行辅导,让手机变成一把利剑而不是“万恶源”,虽然这种想法是有点理想化,但实现还是需要靠学校、家长和学生来共同推动的,最终“带手机”已不将是一个让学校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