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绝不仅仅是以更好的话语方式来表述现有哲学内容的问题,而是对于新的哲学体系和哲学形态的构建过程,因而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哲学学术创新工程,为此必须自觉反思和努力超越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内部分化与隔离状态,以强烈而又清晰的哲学问题为导向拓展哲学研究的视域,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之中合理解读当代世界和中国问题,在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时代精神,引领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凸显中国哲学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超越当前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学科分立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就学科分布和研究方式而言,仍然处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分立的状态。相应地,存在着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群体之间的话语差异,哲学研究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阈于一定的哲学二级学科,沿着该学科的规范从事研究和教学,彼此间少有实质性交往与深层次沟通。这种情况的存在妨碍着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应予以反思和超越。
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经历了也许是有史以来的最大分化与转变,并逐步形成了学科分立的状态:一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而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否定被指涉为负面思想文化的代表,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新儒学”或“国学”等形态重新复出;二是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分流的西方哲学在近代以来迅速传入中国并获得相当重要的学术地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哲学而拒斥,改革开放后在学界逐渐成为显学;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中国共产党所接受并成为中国的主流哲学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
与中西马这三种主要哲学形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相适应,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哲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如宗教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逻辑哲学等也都努力开拓着自己的话语体系。这造成了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学科分化、领域分化和话语分化。这种分立和分化状态一方面依据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展示着社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另外一方面也妨碍着哲学研究的深化与整合,有必要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推动其高度综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