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政治目标:以政治改革为社会建设奠基
既然渐进式改革已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些条件,以便更好地推进改革,进而更好地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许,只有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政治目标,才能更好地使改革深入,使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呢?这要从社会主义的源头说起。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形态,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虽然在由国家形态向非国家形态的转化存在着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期”,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它与以往剥削阶级国家相比,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也就是说,这一社会形态实现的过程,就是国家逐渐退却以至于消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重视社会本身,特别重视社会发展的过程。例如,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中就对发生在英国的社会革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的影响。……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列宁也认为,无产阶级需要国家,但它是一种过渡形态的政治组织形式。在无产阶级推翻旧国家统治之后,应该用“‘公社’,用新的‘半国家’代替它”。按照列宁的逻辑,“半国家”的另一半自然是“社会”。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社会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自然应是以发展社会、建设社会作为政治目标。
然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大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都把自己建成了全能型的国家,而社会建设或多或少被忽视了。这种状况,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如果社会继续处于疲弱的状态,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不仅市场经济难以为继,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也将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全面深化改革了。可以这样说,只有建构起一个强大的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总而言之,全面深化改革和一个强大的社会,这两者是互为因果,互相推动的。
所幸的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共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则标准着社会建设进入了中共的政治议程。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经济领域的改革已先行一步,而政治领域的改革却相对滞后,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之间的不相匹配,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经济改革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改革的阻碍。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制机制的痼疾,形成的利益固化的藩篱等,就表明了这一点。因此,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经验,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政治目标就是: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通过政治改革,以为社会建设奠基。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深刻把握其政治逻辑,才能真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