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

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

政治清明新常态是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必须以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为统领,紧跟政治清明新常态的风向标,紧随政治清明新常态的大气候,紧抓政治清明新常态的着力点,全面、全力、全程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

“四势共振”:政治清明新常态的“风向标”

十八大以来,我党着眼于政治清明新常态的营造,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政治清明新常态呈现出“四势共振”的“风向标”。

法治思维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不成熟市场经济环境熏陶下,一些领导干部在长期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形成了目无王法的心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和法治建设,时刻铭记“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强化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牢牢把握“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那些把党纪国法视为“捆自己的绳子、关自己的笼子”的领导干部逐步转换思维,开始学法、守法、用法、尊法,加强修养、心怀百姓、甘当公仆、自觉践行起“三严三实”。

腐败治理的气势。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有选择地清理腐败行为,对一些腐败行为的治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结果腐败现象和行为不知不觉已滋生蔓延到让人麻木不仁、见怪不怪的地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横下一条心”的态度掀起一轮反腐旋风。查案力度之大、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危害我党生死存亡的腐败“毒瘤”“顽疾”正逐步被毫不留情地清理,政治肌体日益得到净化。

作风建设的声势。作风和风气是政治生态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官员和民众对政治生态最切身的感受。“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作风不仅反映党员干部的状态和本质,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望与形象,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十八大以来,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等措施相继出台,对干部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高压态势下,当前作风建设的“拐点”已经出现,大吃大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会所消费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与微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风气为之一新,干群为之一振。

制约监督的强势。政治生态关键的因素是权力,权力的产生、分配、使用规则是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规则。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和个人利益至上信念的驱使,一些人奉行以潜规则对待权力,把权力放进“暗箱”中操作,躲避公开监督,让公器沦为私人谋利的工具。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公开民主的干部选拔机制,使权力阳光运行的范围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展。同时,公民个体的权利意识、监督意识也日渐增强,他们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公权力实施监督制约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四求叠加”:政治清明新常态的“大气候”

当前政治清明新常态的呈现,既是政治生态强烈的内生需求使然,也是外在的国际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环境、政党治理“四求叠加”的“大气候”营造的必然结果。

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政治清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不受监督的权力必会产生腐败”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缺乏规矩秩序的政治生态往往滋生严重的贪腐问题,对一国的国际形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国家都在改革制度、机制、体制,探索和创新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办法。从全球范围来看,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态建设有败有成,但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将政治清明视为国家发展的长远追求。那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提供了借鉴。

市场经济的强烈需求。市场刚刚培育时,市场资源配置行政化,不仅造成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双低下,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市场与政府合作产生的新腐败,恶化了政治生态。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建立一个公开公平自由竞争市场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这个环境除了自身的规则再造生长外,更需要斩断为了私利不断伸向市场进行无理干预的“腐败之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和平等性都在各个方面消解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合理传统与规则,激发平等法治、廉洁自律的经济交往行为与权力保障机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