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公布以来,国内外舆论对中国的意图、政策手段、前景及影响展开了热烈讨论。应该客观正视的是,沿线国家及域内外大国围绕“一带一路”的舆论环境既有积极和期待的一面,也有消极和疑虑的一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读和理解偏差。自我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表达是外界正确理解的前提。为了及时纠正误解、增信释疑,为倡议的推进和落实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国内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及学术研究界、企业界、媒体界在对外介绍,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的几个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明确什么应“多讲”、什么应“少讲”,主动树立起“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话语主导权。
多讲“倡议”和“合作”,少讲“战略”和“地缘政治”
“一带一路”是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然而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向周边及欧亚大陆推行的具有扩张性质的地缘政治战略,曲解和误读倡议的目的和意图。应更多使用“倡议”、“经济合作”等软性词汇,避免使用“战略”、“地缘政治”等硬性词汇,将倡议政治化和地缘战略化。各省市在表达和宣传本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时,慎用“排头兵”、“桥头堡”、“重要节点”等具有强烈军事色彩的词汇。同时,尤其应该注意在英文语境下用词的准确性。对“一带一路”的英文表达应多用Initiative、EconomicCooperation等词汇,少用Strategy、Plan、Geopolitics等词汇。
多讲“共商、共建、共享”和“对接”,少讲“中国主导”
中国无意追求“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权,更无意谋求在地区事务上经营势力范围,《愿景与行动》文件明确提出共建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给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的沿线国家强加落实中国版的“亚欧大陆发展纲要”、不强求签订双边或多边条约框架,也不事先预设区域一体化的具体目标,而是在自愿参与、平等协商、充分了解沿线国家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寻求优势互补、利益汇合点和最大公约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探索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及机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