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进取

秦皇汉武时代,从皇帝、贵族到士大夫、平民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秦始皇的积极进取精神,不仅反映在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上,而且在统一后的所作所为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秦始皇的勤勉刻苦、励精图治,在历代君主中,确是罕见,史书记载,秦始皇规定,每日批阅公文奏牍必须达到一百二十石,否则不能休息。他自诩建立了前无古人的功业,但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洋洋自得,抑或沉湎于酒色中不理朝政,相反,他依然夙兴夜寐,勤于政务,大小国事,事必躬亲。在前往泰山封禅时,见多识广的儒生们议论纷纷,但他并没有受他们的左右,而是斥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前往泰山之巅,自己确定了仪式,完成了封禅大典。秦始皇一生五次出巡,途中遇到过狂风暴雨,遭到过刺客椎杀险些丧命,受到儒生们的讥笑和臣民们的诅咒,但并未因此而驻足,他巡游的行程合计约三万公里,巡游时间约占统一后的一半时间,在我国封建帝王中,堪称第一。统一后在北方修筑了亘古未有的万里长城,以及在国内开辟沟通全国的驰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倘若没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些伟大的事件和工程的。

汉武帝的进取精神比起秦始皇来毫不逊色。他派唐蒙开通夜郎道,勘察褒水、斜水,试图新开漕运的打算;他使通西域,断匈奴之右臂,是何等的胆识;他颁布罪已诏,公开向天下承认“征伐之悔”,是何等的气度!

陈胜虽然出身贫贱,但却怀有鸿鹄之志,于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号召,发动九百戍卒揭竿而起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泗水亭长刘邦曾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的仪仗,对此艳羡不已,便大发感慨地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出巡到会稽、浙江时,“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威风不可一世,然而挤在人堆中观看煊赫的巡游队列的少年项籍(即项羽),却爆发出一句“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陈胜、刘邦、项羽三位尽管出身和地位不同,但他们欲成就一番大事业,不甘苟且的精神追求却是一样的。实际上,这是秦皇汉武时代人们的普遍性格。

也许你并不熟悉主父偃,更谈不上喜欢他,但你可能知道这句话:“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这就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政治人物主父偃的人生格言。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十八岁的济南人终军被选为博士弟子,并由地方官推荐到京城长安。途经函谷关时,守关官吏递给他出入关门的凭征“繻”,并嘱咐他妥善保存,返回此关时,仍要交验。终军听后,哈哈大笑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我既入关,不干出一番事业,决不回来。”说罢将繻丢在一旁,扬长而去。

正是这种拼搏奋斗精神,推动着他们在封建政权上升时期,施展各自的才华,建功立业,名垂后世。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