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标准化作用 迈向制造业强国

发挥标准化作用 迈向制造业强国

国务院日前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了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任务重点、支撑保障,以及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这一规划的发布,对于我国加速实现“三个转变”,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标准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必将在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制造2025”需要标准化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制造2025”需要加强以标准为主的产业技术基础建设。“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标达标,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制造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灵魂和生命线,标准作为产业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我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需要标准作为占领高端制造市场的利器。高端制造领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突破方向,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而标准是推动我国高端制造领域发展的重要工具。以机器人产业为例,中国在2013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2017年将成为各类机器人第一使用大国。但由于机器人的大部分国际标准都被欧美日掌控,预计到2020年国产机器人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为45%左右。如果我国现在还不重视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未来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制于人。

中国制造“走出去”需要高标准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在核电、高铁、信息设备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在中国制造“走出去”过程中,标准化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华为、中兴等移动通信企业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制的下一代网络标准,很好地指导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形成了新的有竞争力的国际市场。2014年,华为研发的下一代网络交换相关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二、标准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标准化在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截止到2014年,我国国家标准总数已达3万余项,而其中采用国际标准的仅占到4成。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为国际标准总数的0.5%,承担的国际标准组织秘书处的数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我国标准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难以支撑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是标准体系不合理。我国现有标准体系存在数量庞大、体系混乱、交叉重复、权威性不足等问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标准,而这些标准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此外,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