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协委员建言推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王鸣就针对吸毒人员低龄化问题提交了《关于加大力度推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提案》。王鸣在提案中指出,青少年吸毒问题愈趋隐蔽和复杂,加上现时透过社交媒体网络如QQ、微信等,间接为青少年购销毒品或互通消息提供更多管道,增加他们接触毒品机会。推动青少年禁毒教育,无可避免是一场持久战。
王鸣认为,禁毒预防教育不独是政府的责任,民间及社会各界应共同携手,参与协助青少年以“无毒一生”、“无毒社区”为目标。因此,王鸣参考香港服务机构的一些成功经验,提出建议:
一、投放资源开发实用的禁毒教育信息工具
智能手机现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当局应增加投放资源,例如设计一个集教育、资讯、评估及求助于一身的免费手机应用程式,提供有关毒品祸害、预防心得、损伤评估及戒毒服务的相关实用资讯,供青少年、家长及普罗大众可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及掌握各种求助方法。
二、吸纳涉毒的年轻“过来人”参与推广禁毒
运用朋辈间互动的教育方式,由青年影响青年,以产生更大说服和感染力。一些已成功戒除毒瘾或滥毒习惯的青少年,可吸纳他们并透过有系统训练,协助他们成为志愿辅导人员或宣传大使,主动到学校及社区推广禁毒宣传信息。而一些真实个案故事,亦可由青年现身说法,制成短片或声音记录,在各种媒体中播放。
三、大量制作及滚动播放公益宣传禁毒广告
优秀而富有创意的公益禁毒广告,可收震撼和增强记忆的宣传效果。随着新兴媒体与流动装置广泛应用,除了中央新闻媒体继续刊登或播放禁毒新闻或专题资讯外,当局应加强善用简短精炼、生动活泼、定期更新内容的创意公益宣传禁毒广告,透过不同媒体平台滚动播放,深化青少年的抗毒意识。这些制作若能同时加入青年参与的元素,将有助增强受众的共鸣。
四、借助评估工具及专业人员加强解说毒品危机
鉴于青少年吸毒趋向隐蔽、求助动机低的现象愈见普遍,因此建议透过研发评估工具,分析青少年面对涉毒的危机与严重程度,从而及早识别吸毒者,以便尽早可提供适切支持和协助。另一方面,透过医护和辅导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有助向公众提供最新的医疗知识、科研发现、新型毒品危机等资料;特别就家长或青少年出现的认知错误或误解,可作出较具权威性的指正和解释。此举同样发挥积极的教育意义。
五、加强培训专业辅导人员及促进两地交流
面对青少年涉毒形势转变,专业的辅导与治疗需求必定上升。当局宜及早作出评估并有策略地加强培训专业人员,应付所需。而随着香港和邻近的广东省合作日益频繁,对青少年跨境涉毒问题亦应持续保持警惕及关注。在现有合作及交流机制下,政府及民间应继续就两地禁毒宣传教育的政策措施,保持接触及交流,分享有用经验和最新应对手法。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总体看,我国毒品问题呈发展蔓延趋势,毒品的消费市场正发生结构性变化,滥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瘾的人数稳中有降,低龄化趋势有所改善。但是,滥用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呈扩大蔓延之势,且绝大多数为青少年群体。吸毒者已由高消费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青少年正逐步成为新滋生的新型毒品吸毒者的主力。因此,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增强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控制青少年吸毒行为的滋生就成为当前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在认识上把握好几方面关系。如预防教育与缉毒严打行动的关系。缉毒打击和预防教育都是推进禁毒工作的有效手段,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实际工作中,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挽救了边缘人群,净化了社会风气,同时也降低了禁毒工作的成本。虽然它没有缉毒、严打制毒、贩毒工作那样惊心动魄,但是它在根本上与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还有,对主流群体教育与高危群体教育的关系。目前,各地中小学校正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小学毒品预防专题教学大纲》这两个重要文件。相对来说,通过学校教育途径开展预教,效果很好,绝大多数孩子能形成较强的防毒、拒毒观念。但是还有一些社会的高危群体,它包括常涉足娱乐场所人员和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无业闲散人员及那些具有非健康生活状态的无业辍学并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由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在心理成长、个性发展及行为培养等方面受阻,很容易逐步滑向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群体,成为吸毒行为的高风险人群。因此,我们的教育既重视主流群体的教育,也决不能忽视非主流群体教育,否则将会使我们的禁毒工作事倍功半。
再则,在教育形式上,传统式教育与多元教育模式关系。所谓传统型模式,有人称其“恐吓式教育”。往往通过图片形象实例,以吸毒者丑陋形象和“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的下场警示受众。这种教育方式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边缘人群青少年,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们看到现实生活的吸毒者并不像宣传教育中所描绘那样时,就很容易轻信和接受吸、贩毒者的反宣传,诸如“宣传的那套是吓吓人的”、“偶尔吸一口没什么关系”等。这一人群有着非正常的心理特性和对毒品诱惑较弱的抵抗力,在那种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后滑向吸毒圈子里,使我们的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