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社会思潮是集中表现社会文化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一定时期社会思潮的发展格局反映了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反映了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思想文化是否处在科学健康发展轨道上,是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正确把握和引导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具有天然优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和产生,造成积极有益和消极腐朽两种类型的文化并存,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并存发展。2013年12月,中办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体现了中央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文化的坚定决心和科学部署。“三个倡导”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概括科学、全面、完整、准确,体现对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尊重,对进一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压缩消极社会思潮的扩散范围和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对弘扬正能量、放大主旋律,不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必然有独特的价值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正是这种独特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三个呈现递进关系的价值追求: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独特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发展战略设计的完美结合。二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的建设思想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无数仁人志士奋斗不息的梦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遵循建设国家、投身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准则,这与西方国家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口号下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截然不同,中华文化与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国家好、社会好才能人人好的价值实现路径。正是这种价值观念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把自己的机遇和国家、社会的机遇相联系;把自己的目标和国家、社会的目标相统一;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命运相结合。“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教授也承认:中国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另一个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骄人成绩的吸引力。后者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也体现了孕育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独特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不断宣传和阐释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