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
冷战的结束,使民族、国家、跨国资本、大众传媒、价值观、政治导向和全球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直接体现为文明和文化的冲突。这种文明、文化的冲突,不能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冲突,但也不可能完全超越意识形态。文明冲突是以“文化差异”为基础的,而不同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不同民族国家的基本精神。这种民族国家的基本精神往往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印记的精神,是民族国家之魂。当然,存在文明的冲突,并不是否定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我们在承认“文化差异”,承认世界文化多元化这个基本事实的同时,需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个性和文化特征。当然,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正义的基础上,能够在保障“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消除由此带来的冲突因素,消除对不同文化的双重标准和文化霸权主义。
意识形态语境内的价值观,往往具有国家界限。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存在“价值冲突”的,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方式。现在我们面对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有针对性地用新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理念、领导内容和领导方法,不断提高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
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通过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实现的。对于那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之提供渠道和平台,该管的要管起来,违法的要依法查处。只有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才能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凝聚最大共识。
1、用科学的方法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
放弃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无异于放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广义的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基本活动进行的。当前,我们要积极探索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要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管理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及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管理手段;另一方面,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管理上要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实现新突破。
2、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纳入国家治理框架
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就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国家治理范畴,实现意识形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机制,堵塞制度漏洞,特别要将其纳入法治轨道。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防止意识形态渗透的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打击互联网犯罪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当前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立法,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有组织、有计划、有声势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以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用正能量抵消并战胜负能量,用主旋律压倒歪风邪气。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时机、尺度,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提高意识形态国家治理能力,还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判断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和复杂局面应对能力等。
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纳入国家治理框架,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创新。意识形态管理创新的主旨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使之在意识形态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综合统筹、指导协调作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这里所说的投入,不仅仅指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投入、信念投入、精力投入和使命投入。要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必须使意识形态工作者具备世界眼光,体现时代精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