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不仅需要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而且需要人们具有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宇宙观。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社会新的发展,是人类新的进步,它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这深深影响了环境审美,影响了环境美学。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而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生态文明,也有着不同于此前的环境审美观。笔者认为,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美,就其本质来说是文明。这个观点用来说明社会美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解释自然美。自然美的本质是不是文明?自然美与社会美的不同之处在于载体——自然美的载体是自然物,社会美的载体是社会物。我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自然”概念,一是将其看成与人相对的物质存在,强调自然的独立性:自然是自己创化的产物,有着属于自己的目的性,虽然这目的看似是本能的;自然有自己的本性与运动规律,这本性与规律不是人设立的。二是将自然看成与人相关的对象。这种相关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关于人化的自然,存在不同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人的实践作用过的自然才是人化的自然。但笔者认为,只要自然进入了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就是人化的自然。由此推之,自然美因进入人的生活而具有了文明的意味,它或为文明的物质成果,或为文明的精神成果。离开人,离开人性的肯定与接受,哪还有美的存在呢?

自然环境美是对自然美的进一步界定,所谓“进一步”,就是强调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意义。如果对自然的审美不只是一般地联系到人而是联系到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那就是自然环境的审美。

宋代画家郭熙论画山水,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说的是绘画选景,他选的景其实就是环境。画环境,不独中国的山水画如此,西方的风景画也如此。景观的美与不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它的心理感受,而人的心理感受又岂能离得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类的实际生活呢?长期以来,人们实际上是将自然当作环境的,只是未提出“环境”这一概念而已。

由此可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用一个简洁的命题概括自然环境审美,那就是:自然环境美,美在自然文明(以自然为载体的文明)。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较之前的自然环境审美所不同的是,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所以,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黑格尔将这种生命意味表述为“生气灌注”。他说:“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因为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不是某一单个的生命,而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