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等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3)

简政放权等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3)

主持人:其实在刚才您为我们分析了简政放权我们取得的成效以及这样的探索路径。在简政放权的路上,我们还有什么样的突出问题是现在发现的?

马宝成:在谈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在研究简政放权等改革到底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问题就是三个方面:一是“最先一公里”的问题,现在“最先一公里”的问题主要是有几问题,一个是我们还有一些该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还没有完全放下去。因为改革越到了最后,保留在政府手里的这些权力越重要,含金量越高,所以越难往下放。但是,你仔细看的话,有一些行政审批权力还是有很大的下放空间的。同时在“最先一公里”上,还存在含金量不高的问题。有的取消或下放的权力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多年没有用过的行政审批事项,我们叫它“僵尸事项”。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包括第三方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就是一些文件上规定的东西,有的是七八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企业来申请审批,基本上是“僵尸事项”,这就是含金量很低的或者基本上没有含金量的审批事项。类似这些,有的是放虚不放实,有的是放小不放大,有的是放责不放权等等,都是“最先一公里”的问题。还有,在具体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的过程当中,存在着部门不协调的问题。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涉及到一个部门,有的审批事项涉及到多个部门,在这个事项上,有的部门放了,或者有好几个部门放了,只要有一个部门不放的话,就等于这个行政审批事项还没有放下去,这就是部门之间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最先一公里”的问题。

除了“最先一公里”的问题,我们还存在着平常说“中梗阻”的问题,主要是我们在审批过程当中,下放的过程当中,下放到地方上去之后,有一些地方上的接不住、接不好的问题。也包括刚才所说的监管短板的问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越到基层,我们也发现,由于技术、相关、技术人员、设备等缺乏,造成了监管跟不上的问题,接不住的问题。

此外,我们所说的服务这一块,前一段批评比较多的“红顶中介”问题也比较多,有一些事项从政府手里转移到中介机构之后,由于这些中介机构缺乏相应的必要的管理,在收费上、审批的时间上、审批流程的规范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的企业反映,这些行政审批事项放在中介组织机构手里还不如放在政府手里好批。。

第三个方面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到了最基层或者权力下放接收这一层级的话,怎么样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问题。像刚才的监管一样,有一些权力下放到地方或者下放到基层之后确确实实存在接不住、管不好的问题。

基本上是这三个方面,“最先一公里”、“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主持人:您也提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关于“最后一公里”,我们也见到报道的现象,比如说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这种比较荒诞的现象,那么对于在审批过程当中,一些压迫证明的证件以及程序,还有各个环节上依然存在着比较多的繁复的现象体现,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马宝成:应当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到现在,改革到了深水区,这些问题解决起来越困难。就像刚才说的这种审批服务中的繁文缛节,要件、程序、各种证明等等,影响了我们审批的效率,也影响了我们服务的这种成效。所以今年我们在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的过程当中,特别关注审批服务的改革。我们明确提出来把一些审批服务中不必要的环节、程序、要件,要加快清理,没有必要的坚决去掉,确实需要的,也要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来减少审批的时间,确确实实能够方便群众办事。比如刚才你说的证明“他妈是他妈”的问题,如果是要解决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打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和同级政府不同部门的政府之间的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好这个问题。

因为现在我们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各个部门大都有自己的信息平台系统。但是这些平台都是互不相关的、各自为政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孤岛”。他们之间没有联通,我们就没有办法通过互联网,信息没有办法流转起来,不能共享,所以还得需要这种证明。如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考虑,把所有的能够打通的话,我们只要进入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获取这种证明,这样就不用你再提供这种证明了。现在,我们在“互联网+”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平台,打破原来“信息孤岛”这种传统模式,对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