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七大品格(3)

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七大品格(3)

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实践中,可以揭示其治国理政的品格。这种品格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然而,问题意识,直面难题,敢于担当,辩证思维,刚性执行,战略定力,是最为鲜明和突出的。问题意识,是讲治国理政,他首先是从直面并破解问题切入的;敢于担当,是说在直面并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他具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精神;辩证思维,是说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刚性执行,是指一旦做出部署,就强调“一份部署、九份落实”,具有钉钉子精神;战略定力,是说看准了的事,就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

抓主要矛盾 解根本问题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的第七个表现,就是“抓主要矛盾、解根本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七种品格。

以真抓实干,刚性执行精神实现顶层设计,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根本问题。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战略定力,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领导干部从政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注重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二是直面并破解发展进程中的障碍、难题和问题的“潜绩。”有些领导干部多走第一种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也走第一种思路,但更加注重第二种思路。领导干部要把本职工作做好,首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发现、分析、解决本单位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淡漠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正视问题就会演化成大问题。问题是矛盾的具体表现,矛盾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赢得主动,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只有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才能推动本单位的发展。解决了问题,就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契机。一个单位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要言之,增强问题意识是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叫做“问题切入”反而“成功走出。”由此,领导干部要善于把精力用在发现、分析、解决本单位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上来,把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作为更上一层楼的机遇而不能忧心忡忡;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领导干部要多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谙这一道理,其治国理政,首先是从破解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入手的,是从分析和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入手的,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比如,他既从解决我们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入手,也从破除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问题入手,进行治国理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