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七大品格(2)

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七大品格(2)

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实践中,可以揭示其治国理政的品格。这种品格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然而,问题意识,直面难题,敢于担当,辩证思维,刚性执行,战略定力,是最为鲜明和突出的。问题意识,是讲治国理政,他首先是从直面并破解问题切入的;敢于担当,是说在直面并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他具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精神;辩证思维,是说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刚性执行,是指一旦做出部署,就强调“一份部署、九份落实”,具有钉钉子精神;战略定力,是说看准了的事,就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

哲学智慧 顶层设计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的第四个表现,就是“哲学智慧、顶层设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四种品格。

在把握规律和提升主体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注重运用哲学智慧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所遇到的问题,要么是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积重难返,多是些难啃的硬骨头,要么是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比不发展时更多。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既需要高超的哲学智慧,否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路径和方法,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否则抓不住牛鼻子,顾此失彼。习近平总书记既具有哲学智慧,注重运用哲学思维和方法破解难题,又注重在解决根本问题时进行顶层设计。比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既运用哲学智慧来处理强国梦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体现出“外圆内方”的哲学思维和解构“国强必霸”逻辑的政治智慧,又对实现中国梦进行顶层设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学哲学、用哲学,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分析解决矛盾和问题,需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哲学思维和方法是最有效的。他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分析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解决实现中国梦问题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分析解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根本问题,分析解决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强调要做好统筹兼顾和化解矛盾工作;他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进行长远和全局谋划,注重分析解决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意义问题,分析解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意义问题;他注重运用创新思维把握大势和推动变革,思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他运用底线思维注重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风险和困难,强调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真抓实干 刚性执行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的第五个表现,就是“真抓实干、刚性执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五种品格。

做出了顶层设计,就要真抓实干、刚性执行。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真抓实干、刚性执行的品格,即求真务实、作风过硬,具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刚性执行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同志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的一句话。这非常贴切地体现了他治国理政的品格。“打铁需要自身硬”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打铁”;二是“自身硬”。打“铁”,意味着当今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任务、困难、风险和挑战非常“坚硬”。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是“打铁”的主体。既然“铁”比较坚硬,“打铁”的主体必须“硬”。这种“硬”,首先应当硬在精神、硬在能力和硬在作风。这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真抓实干、刚性执行。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今天的改革是深水攻坚,必须要啃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在反腐倡廉和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上,他强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敢于“打老虎”;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强调一定要用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他强调遇到难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他还指出“一份部署、九份落实”,如此等等,体现的都是真抓实干、刚性执行。

寻求共识 凝聚力量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的第六个表现,就是“寻求共识、凝聚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六种品格。

以真抓实干,刚性执行的精神实现顶层设计,就要寻求共识、凝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注重寻求共识、凝聚力量。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思想观念出现某种分化的情境下,要攻坚克难,就必须寻求共识、凝聚力量。“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十八大报告的主题词,也能体现习近平同志所重。习近平同志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他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攻坚克难、建成小康”。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期间实现,时间紧、任务重,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带领我们党来破解许多积累起来的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具有高度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治国理政首先要解决矛盾和问题,或破解难题,这意味着要攻坚克难;由此,就必须寻求共识,凝聚力量,汇聚正能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正因此,他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他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在要求人们多从正面看到社会历史的进步,多理解今天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多注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实质,就在于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即“寻求共识、凝聚力量。”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