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费面临着结构升级的大好机遇
中国经济运行与消费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正向关联。历史数据显示,消费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率越高,增长率就越高,经济运行越健康。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51.2%。
在消费结构方面,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重心已经从20世纪80—90年代解决吃、穿等刚性需求为主和21世纪初解决住、行等刚性需求为主向旅游、娱乐等享受型需求和教育创新等发展性需求为主的阶段转变。
为此,我国政府应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需要,创造条件,拉动内需,引导居民境内消费。比如,针对当前居民出国旅游的热潮,我国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文化内涵建设,探索建立一批超五星级景点,把游客尽可能留在国内。又如,针对今年初我国居民在日本大量购买电动马桶和去年香港水货客大增现象,内地一些大中城市,可以考虑降低消费税,并在一些重要空港设立一些免税店,引导居民回国消费。还比如,针对出国留学热,可以考虑适当加大教育服务商业的开放力度,让国内外名校携手合作,多设立一些合资大学,把学生尽可能多地留在国内接受教育。总之,只要敢于改革,转换机制,拓展思路,扩大内需就不但大有文章可做,而且能不断地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外贸尽管比较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因素
从净出口来看,我国享有的经济全球化红利明显衰减,净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远不如2001-2007年。尤其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的出口面临下降的压力。此外,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一些国家汇率大幅度贬值,导致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当然,由于美国经济成功去杠杆化,欧洲经济和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复苏态势,使得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有所好转,有利于我国出口的长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出口结构在优化。例如,今年的成套设备出口表现非常突出,前5个月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达到500亿,增长10%以上。铁路设备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电力设备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并且进入了美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市场。
从进口方面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呈长期走弱趋势。这不但可以改善我国的总体贸易条件,而且可以节约大量进口资金,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以原油为例,2014年年中的原油期货价格还在110 —115美元/桶,现在降到了60美元/桶左右,以每桶节约50美元计算,中国一年可节约进口资金1150亿美元。类似的,201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9.3亿吨,以每吨进口节约100美元计算,铁矿石进口也有望节约外汇资金近千亿美元。一些国外商界人士认为,工业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令中国成为大赢家。由于国际油价自去年夏季以来已下跌一半,中国每天1200万桶原油的进口成本减少逾6亿美元,全年节省下来的开支超过2500亿美元。这些资金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另类版本的中国经济刺激方案。商务部发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原油、铁矿石、铜精矿、铜材、化肥、橡胶、谷物和大豆这八类产品进口量增加,但进口付汇却减少了458亿美元。中国经济由此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中国而言,油价每下降10%,将在未来一年提升中国GDP增速约0.1个百分点。这将为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有效支撑和缓冲。
可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很大。只要我们善加驾驭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国经济仍可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