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中一个个采访实录,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一生始终与群众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习老。他提出:要对群众“掏心窝”,与群众打成一片;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始终与群众平等相处,要多交工人、农民朋友。在农民眼里,他是那个带着草帽,摇着蒲扇,挽着裤管,走在泥土地里,见人就打招呼,谈话很随和的农民兄弟。在工人眼里,他是那个认真倾听,仔细询问,主动关心,在意工人生产安全胜过一切的工人之友。在基层干部眼里,他是那个关心基层,注重事实,一心只为群众谋幸福,宁愿干部吃点亏的平民书记。曾在延安工作的美国人李敦白回忆说:“从绥德到清涧到延安,凡是我们见到的大人、小孩、农民、工匠,无不亲切地跟习书记打招呼,而都由习书记称姓道名地问候。而且往往还问他们家的具体情况:爸爸的腰疼病好些吗?婆姨已经满月子了吧?孩子课本的问题解决了吗?等等。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怎么可能同那么多人那样熟悉呢?”正因为如此,群众非常信任他,把他看作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
通过书中一个个采访实录,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为政清廉的习老。习老非常反感脱离群众、疏远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干部搞特殊化深恶痛绝。
在他心目中,干部搞特权,是很不光彩的事。他说,“脑子里没有群众利益,只有个人利益,这样的党员就不够格!”他说,“干部一旦脱离群众,沾染了官僚主义作风,慢慢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发展成违法乱纪,最终走上不归路。”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不关心群众疾苦、高高在上的坏作风,“一天不除,就会日复一日地损害我们党在人民心目中的信誉”。他明确要求,当自己出行时,无论去哪儿,第一不要搞带路车,不要警车开道;第二不要布置路线,不要封路;第三不要鸣警笛,以免让群众联想到旧社会的官员鸣锣开道,让群众反感;第四不搞迎来送往,禁止浮夸摆谱的工作作风。他为政清廉、生活俭朴,穿衣吃饭从不讲究,住房年久失修不让粉刷维修,家具陈旧也不同意更换,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决不允许搞特殊,真正做到了为官不忘初心,从政不忘本色。
总起来说,《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生践行群众路线、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永远丰碑的习老,令我们景仰,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正因为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不同寻常,所以中央党校已经将这本书作为辅助教材,人手一册,发给在党校培训的所有学员学习;学校还决定成立采访实录编辑室,对《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书的下册,加大力度进行采访和实录。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不辜负在座同志和广大读者的期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