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极致 实现价值
拥有高超技艺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是爱岗敬业的集中体现
记者:您认为“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怎样的联系?
高凤林:木工匠祖师鲁班就是工匠的榜样。工匠在劳作过程中往往匠心独具、浑然忘我、享受过程、追求极致,力求用最好的制造手段创造出最卓越的产品。有人认为只要拥有高超的技艺就是好工匠,其实不然。一些媒体在报道我时通常强调可以焊接0.08毫米厚度的细管。实际上,对于一名好工匠而言,高超的技艺只是其表象,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是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
胡双钱:工匠和普通工人都是劳动者,是社会的建设者。推崇“劳动最光荣”和倡导“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变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变化的是对劳动的更高要求,希望人们开动脑筋,追求极致。我们都说“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工匠往往成为某个岗位的带头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应起到模范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给身边的同事做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弘扬“工匠精神”。
孟剑锋:好的工匠就是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追求极致,不断超越自我。去年11月,北京工美集团包揽了3件2014年APEC国礼的设计制作任务。其中和美纯银丝巾果盘作为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配偶的国礼,凭借着传承古老而精湛的錾刻工艺惊艳了世人。作为产品的主要制作者之一,为做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我反复琢磨、试验,先后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一做就是5天,这把细细的錾子上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粗细,最终就用这样的錾子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因为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才能保持初心,从严要求自己,在坚守坚持中倾力创新突破。“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倡导最为一致,每名工匠都应成为爱岗敬业的代言人。
周东红:“敬重”所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捞纸是宣纸成纸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捞纸工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普通工人一天捞1300张纸,可能只有1000多张成品;工匠的成品则可达1200张以上,且每张厚薄如一,重量误差不超1克。1986年我开始学捞纸时,几乎一窍不通,于是每天早来晚走,时刻琢磨着怎样才能达到技术要求,提高成品率。同批进来的学徒,我出师最早。我觉得捞纸不光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手艺,把老祖宗的手艺学精学透,让书画家用上好纸,是宣纸工人的本分和骄傲。
常凯:“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同样息息相关。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靠什么支撑?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理解,曾仅仅局限于投入简单的加工,甚至代工。我们现在对“强”字的理解有时囿于狭隘,通常认为与先进的管理、完善的设计、高科技等关系更大一些。事实上,倡导“工匠精神”,不光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而且能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追求卓越的工人。他们将成为整个国家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则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只要每个人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追求将每件事做到最好,自然会助推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企业责任 社会导向
应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分配公平,提高工匠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激发更多产业工人追求极致、敬业报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这“三个转变”势必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现阶段,我国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培养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常凯:国家要振兴,当然需要大量的优秀工匠。“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层面的支撑,是社会现实存在的反映,需要全社会的孕育弘扬。但没有物质基础,何谈精神拥有?工匠,首先是一种职业。人们选择成为一名工人时,可能更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人生的价值实现,而职业规划的依据则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价值评判。如果全社会未能形成认同工匠职业的风气,不能与时俱进给予相匹配的地位和待遇,仅仅空洞地说教和提倡,那培养大批工匠就是缘木求鱼。总体来讲,我们在培育工匠的过程中,除了精神层面的倡导,应该在制度设计上把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放在产业工人自身的发展层面。关注每一位工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让每个劳动者都有上升的空间,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过上好日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那么自然就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工匠。
记者:培养工匠首先要从培养工人做起。作为职业工人的摇篮,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孟剑锋:要造就更多的工匠,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扶持职业教育。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累计培养各类技术人员2亿多人次。但现实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不够,职业教育未能得到很好发展。比如,我们的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班,培养玉雕、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后继人才。但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办学条件影响,只能招收很少的学生,预计2015年秋季仅能招180人,不利于培养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
常凯: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企业和职高学校联合办学、对接需求,培养学生。这本是双向选择、两全其美的好做法,但在有些地方变了味。按规定,很多职高的学生需要实习两年,于是有些企业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考虑,大量招收实习生,让学生做最基础的工作,几乎没什么培训,两年时间里大部分学生能力提升非常有限。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推进依法治教。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形成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标准体系。同时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在鼓励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形成各方主体深度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记者:除学校外,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如何更好协同配合、持续发力,造就更多“工匠”?
常凯:企业的作用非常关键,却常被忽视。与农耕时代不同,更多的工人不再是开个手工作坊自给自足,而是在企业里工作,直接受企业文化、理念等影响。现在不少企业在生产动力、发展目标上过于功利,没把劳动者本身视为财富,只关注短期收益,认为要赚钱就要减少成本,压低工人工资,忽视工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事实上,企业除了生产物质产品,也在复制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可以日益合理、健康、高效,生产能力自然会有更大提高。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的培养对于提升竞争力、生产力所具有的核心作用,承担起第一责任,比如,组织在职工人培训、给予上升的机会和空间等。
高凤林:现阶段,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经历“去工业化”后正在进行“再工业化”,因为有工业实力才有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我们也应从这种趋势中得到启示,重新认识产业工人在整个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更多“好工匠”,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知识不等于学历,知识只有转化成经验和能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而非过分注重学历。目前,我国正着手研究关于明确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收益的立法问题,力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创造者权益。只有做到行业之间、员工之间利益切分比例的合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工人们追求极致、奋斗创新的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