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诚心正话修身(2)

意诚心正话修身(2)

严以修身,必须筑牢传统文化之根基,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上善若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地位。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修身的第一要务便应当是学习并夯实传统文化的根基,特别是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美德的根基。古人讲: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严以修身,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体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以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而博大精深,取其一瓢便受用无穷。比如“以和为贵”,使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睦相处,相濡以沫,共同创造了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君子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是随便地附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再比如“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美德。以成人之美为美,成人之恶为耻,一直是我们民族维系人和关系的重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中,“成人之美”充分体现了对人个体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的具体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法则”,对构建中国社会和谐和多元和谐世界已产生积极而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再比如“尊老扶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使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充满爱心,让人类在平等、博爱、自由和互助的旗帜下相互关爱,共同成长、进步和繁荣。这样一些极具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仁和”和“礼义”思想,在中国诸子百家共同辉耀的思想文化史中浩如烟海,俯拾皆是。学习这些思想,自觉践行和发扬光大,对实现人类社会的更加文明和进步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今天,我们开展“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养性的丰富营养,才有可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智慧,强化我们的精神,规范我们的行为,提升我们的修养,真正达到严以修身的目的。据报载,今后一个时期,将对党员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一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无疑将成为我们严以修身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严以修身,必须提升党性素质和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次“三严三实”教育,主要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严以修身,必须着力提升党性素质和修养,并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性修养和素质,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一个党员,首先要信党,自觉地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在工作生活、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天,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制、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需要。一方面,这样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史上古圣先贤的思想、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脊梁、革命烈士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寄托着当代中国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要是中国人,就应当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是中国的共产党人,就应该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不懈奋斗,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就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我们只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持久地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我们才有可能在实现人生自我和谐的同时,为更广泛意义的社会和谐注入涓涓溪流,汇聚成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的汪洋大观。

(作者为西宁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