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564页。
[72]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9~380页。
[73] 转引自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页
[74] 蒋经国在日记中记录为“1945年夏”,而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的《斯大林年谱》第677页则注为“7月4日以后”。判断是7月4日至斯大林离开莫斯科至柏林的7月16日期间。
[75]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76] “会议记录”(1942年10月15日22时),[俄]奥·阿·勒热舍夫斯基编,王仲宣、齐仲、高春兴译:《斯大林和丘吉尔(1941~1945)》,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77] “会议记录”(1942年10月15日22时),[俄]奥·阿·勒热舍夫斯基编,王仲宣、齐仲、高春兴译:《斯大林和丘吉尔(1941~1945)》,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533页。
[78]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页。
[79] 参阅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9,目录:1,卷宗:31页,第54页。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页。
[80]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81]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82]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83] 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84] 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8页
[85] 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678页
[86]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页。
[87]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77页。
[88] 此次谈判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外,还就签约时达成的谅解和外蒙古独立问题交换了两个换文,就大连、旅顺、中长铁路、南满铁路等问题签订了六个协定、议定书和附件。具体内容可参见姜长斌:《中俄国界东段的演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270页。
[89]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6页。
[90]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93页。
[91] 《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注释2。
[92] 参见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93]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7页。
[94] 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9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254页。
[95] 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96] 1900年8月28日美国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在给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贝格的信中写道:“我愿意看到日本占有朝鲜。它将对牵制俄国起作用,而俄国由于它的作为,应该接受这种报应。但是我诚挚地希望不要分割中国。这样做最终将对任何人都不好。”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5页。
[97]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页。
[98]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页。
[99]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页。
[100]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371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