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记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

和平路100号(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旧址,原利亚书局)

和平路100号(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旧址,原利亚书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平津两市很快被日军占领。在天津沦陷初期,中共河北省委和天津市委及时适应形势变化,主动转变工作方式,以租界为掩护,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就在天津市委着手恢复整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天津队部时,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河北省委“在组织与发展下层群众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应与各方面协商组织一个能包括各武装部队、政权机关与群众团体在内的机构,领导一切抗日事宜”。按照上级指示,河北省委决定将抗战前在天津成立的华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自卫会),作为一个党的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1937年8月底,华北各界救国会骨干成员杨秀峰、刘清扬、王仲华、李楚离、张友渔、吴承仕、张致祥等人在刘清扬家秘密开会。会议分析了平津形势,决定将救国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并着手筹备改组事宜。10月,自卫会在法租界一所学校内召开改组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20余人,会议通过了改组章程,选出执行委员11人,负责领导自卫会的抗日工作。自卫会形式上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备案,但实际上是由中共河北省委领导,成员主要由共产党员、国民党爱国人士和其他进步民主人士组成。联络点起初设在英租界金石书画社,后成员刘清扬家迁至原曲阜道105号,这里即成为自卫会集会场所。自卫会还在租界内一些旅馆,如交通旅馆、国民饭店、佛照楼、渤海大楼、基泰大楼等处设立联络点,为来往于冀东抗日游击区的同志提供安全住所。中共党员张致祥利用伯父管洛声的利亚书局(原和平路100号)作为党内接头地点,与敌人周旋,发行抗日刊物,宣传抗日思想,自卫会成为平津地区宣传抗日、打击日寇的重要力量之一。

出版抗日宣传刊物。为及时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根据地英勇抗日的情况,自卫会最初创办了油印小报《新闻报》,小报由刘清扬的孩子负责收听和记录国民党中央社广播,然后将记录下来的新闻稿在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路花园)的接头地点交给中共党员张致祥,再由张和爱国知识分子吴承仕在小白楼一家裁缝店楼上编辑、刻写,最后把刻好的蜡纸交由地下党印刷、发行。编印几期后,自卫会决定将《新闻报》改为《时代周刊》,一周一期,16开本,作为自卫会的机关刊物,仍由张致祥、吴承仕负责编辑,王文华负责刻写、印刷和装订。刊物除继续刊登中央社及路透社等外电消息外,还刊登了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撰写的分析评论文章,中共河北省委和姚依林同志也为该刊直接提供稿件。刊物的发行一部分由地下党和民先组织负责,一部分由津门知名人士管洛声推荐给上层人士。《时代周刊》从创办一直坚持到1938年9月停刊,以鲜明的抗日救国为导向,为自卫会吸纳了大批爱国人士和有为青年。这一时期,自卫会在天津市委的领导下,还先后铅印出版了《解放周刊》、《中山旬刊》、《时报》和《大华报周刊》,这些刊物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大华报周刊》上,曾经刊登了漫画《侵略者》、《友邦的亲信使者》等,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唤醒了广大民众奋起抗日的觉悟。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