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弗格森枪击案爆发一周年纪念日,当地居民举行游行示威,纪念去年遭白人警察射杀的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其间,部分示威者再次与警方发生冲突,并造成人员受伤。频繁的暴力执法,激烈的黑白对抗,让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弗格森这个并不起眼的小镇。
执法对应着违法,屡屡出现的暴力执法,背后原因之一是黑人族群畸高的犯罪率。在美国现有体制内,由于无法平等获得应有的发展权,“失业率高、贫困率高、教育水平低、福利待遇低”已成为黑人族群的特征。黑人成了“高危族群”,暴力执法也成常备手段。据统计,在没有携带武器的同等情况下,黑人遭警方射杀率是白人的7倍。低社会经济地位导致高犯罪率,高犯罪率加剧暴力执法,这两个共振的恶性循环业已成为高悬在美国社会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恶性循环难解,反映了美国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在“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氛围中,黑人族群往往栖居于各种有形无形的不公正待遇之中,再加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发展不均衡,生活的“枷锁”几乎无处不在。这些又进一步撕裂了社会、加剧了矛盾,埋下了不安定和冲突的种子。如果说在美国“黑白冲突”是有历史根源的话,那么时至今日,这个裂痕非但没有解决,而且更加刺目地横亘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弗格森小镇,正是美国社会深层矛盾的缩影。
频发的枪击案一次次将美国种族歧视的遮羞布扯了下来。而问题在于,面对这种世所共知的弊病,美国的制度却完全失灵。弗格森的再次枪响,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利益、社会群体的高度分化,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相应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人格尊严。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谈平等、讲人权就是一句空话。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枪支泛滥的大背景下,暴力执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而事实已无情地证明,以暴制暴的结果就是流血、就是冲突,永远不会有太平。
俗话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美国的病在文化、在制度,不解开深层矛盾,无异于空谈“寡人无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