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2)

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2)

批判改造现存世界、抓住根本力求彻底的思维品格。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而表现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是由于其穿透现象直指本质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些著作对资本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着力分析的是从现存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内在规律与实践途径。解释世界的目的是提供改造世界的理论根据,并不因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就放弃怀疑和批判,而是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作为理论经典,不是塑造经典人物,而是提出经典理论,经典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彻底就是“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服从真理、尊重科学。正因为彻底,才具有穿透事物本质的力量,正因为抓住根本,才能经得起考量。

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其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产物,是由于其中饱含着作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却把全部才华与精力融入了创作《红楼梦》,最终留下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光辉经典。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恩格斯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写作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列宁流亡国外,仍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0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不同了,经典精神与时代精神交汇,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