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一座丰碑矗立起来的是历史、是伟业、是英雄,同时也是精神,可以称其为精神的丰碑;一部经典蕴含在内的是思想、是理论、是科学,同时也是精神,可以称其为精神的经典。经典是多重性的存在,精神贯通经典,浸透于文本之中,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成为理论的经典、理论的财富;作为文明精神的传承、时代精神的凝结、科学精神的产物、人民精神的反映、人格精神的文化,又聚合成一大部不朽的精神经典,留下了精神的财富。今天我们研读这部经典,要在学习掌握科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将其作为精神的经典予以吸收,加深感悟使经典成其为经典的精神。理论为本,精神为魂。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理论思维与精神世界共同提升。

古希腊的经典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是人类精神处于日出阶段的景象,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文艺复兴的经典产生于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充满激情、勇于冒险、才气盎然、人格丰富的巨人精神的写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产生于世界历史的变革与转折时代,人类力量的空前展示与社会状态的惊人衰颓并存,物质财富的爆炸与精神世界的迷失并存。这个时代不仅诞生了以《资本论》为标志的经典,而且孕育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灯塔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内在规律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真人。青年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精神的可贵,主要不在于这段感人抒怀,而在于用一生的钻研来证明、来坚守这种献身精神。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如恩格斯关于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下一番功夫去钻研经济学、经济学史、商业史、工业史、农业史和社会形态发展史的论述,表明了经典的科学精神。但更多的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的行为中来解读人的精神。这一点有些像商品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可感触的,价值则需要思维的抽象。这种精神具有丰富多样性,与丰厚的著作成正比。

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物理科学需要牛顿并且产生了牛顿,生物科学需要达尔文并且产生了达尔文,历史科学则需要马克思并且产生了马克思。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磅礴气势,而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低吟浅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强烈关切,懂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基础。

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其中凝结着超常的心血、时间和精力投入,是由于大浪淘沙、岁月磨砺终现真金。马克思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正是他创作的真谛。40年磨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资本论》第2、3卷,是马克思身后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出版的,其原因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100多年前写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就是经典的质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