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落后中国存在的严酷环境与党内存在的错误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于旧社会、旧政党的政治生态建设道路,使其顺利完成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工程”,实现了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伟大转变,由重重困境到辉煌胜利的伟大突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这样的好的政治生态,延安时期出现了毛泽东讲的“十个没有”的干部新作风和社会新气象,即: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化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有人吃磨擦饭,没有人发国难财;也才有了朱总司令说的“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社会新风尚。这样,才有了边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真诚拥护、真心追随;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干成了看似难以干成的伟业。
今天,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事的工作、担负的使命更为复杂,建设“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对延安时期的经验要创造性地学习与借鉴,而不能简单地复制与模仿,这就需要我们对延安时期的政治生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审视与解读。
一是政治生态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延安时期,毛泽东把党的建设比作一件“伟大的工程”。事实上,政治生态建设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有着千头万绪但又是千丝万缕联系的工程。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路径,并不是孤立的、割裂开来的,而是有机联系起来的,是一个整体中几条贯通周体的奇经八脉。
二是政治生态要让干部“仰望天空”与“眼睛向下”统一起来。“仰望天空”,就是讲领导干部要有着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过去是对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必胜信念,现在更为确切的是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眼睛向下”,就是指党员领导干部眼睛里面有群众,能为群众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脚踏实地,重在落实。只有“眼睛向下”而没有“仰望星空”,就会缺乏理想信念,就会缺钙,得“软骨病”,并最终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只有“仰望星空”,而没有“眼睛向下”,就会纸上谈兵,只能是空谈误国。
三是政治生态要让干部把历史自信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历史自信,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的自信,对这一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对建立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解放的理想信念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力量来自于理论的科学,来自于历史赋予无产阶级及其先进政党的历史使命。历史自信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成为现实,否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党员干部才有了那么一股子革命的勇气和实践,才能在遭遇挫折之后,坚定光明在前、满怀必胜的信念,越挫越勇。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