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500强,弱在哪?(2)

中国制造500强,弱在哪?(2)

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市场竞争力,而我国制造业仅为0.85%

为扭转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今年5月,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希望通过“三步走”来实现中国的制造业强国目标。“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抓住此轮制造业振兴机遇,从利用人口红利转向利用人才红利,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迈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李建明说。

传统制造业奔向新蓝海,研发创新就得舍得花“真金白银”。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5%。而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比例达到2.5%时,制造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与国际比较看, 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1%,而美国的这个数值是4%、日本3.4%。其中,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26.3%, 同样低于美国73.3%、日本41.2%、德国34.3%、英国62.8%、韩国58.7%的水平。

“技术创新是决定制造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研发费用投入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李建明介绍,根据中企联多年的企业跟踪调查,自2009年以来,多数“中国制造”中新产品销售比重连续下降。其中,2012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3.65%、6.33%、3.72%。

那么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为何偏低呢?

收入利润微薄导致企业没有研发投入的空间。“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在大规模投资基础上快速形成了庞大生产能力。但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也导致制造业利润偏低,从而陷入了‘利润越低,越不敢投入研发’的恶性循环。”缪荣说。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也导致企业不愿或不敢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从基础研发到中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的投入非常之大。可是,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尚缺乏震慑力。”王树田清晰记得,协会几次召开破解共性技术难题的研讨会,企业都表示积极支持,可是最终没有哪个企业派出核心技术人员参会。“都想无偿学艺,又都怕被人挖墙脚,这就是制造业创新中面临的尴尬。当抄袭、仿冒等违法行为不用付出巨额代价时,企业就会缺乏创新的勇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