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际上政治与民主领域的评估:历史、现状与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针对政治发展的不同层面开展进一步的评估与测量的做法在国际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重要趋势。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评估不仅涉及对一国或地区政治发展成果、绩效的认识问题,更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上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强弱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因素考虑,关于民主评估的研究与实践都应引起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战结束以来,伴随着第三世界国家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浪潮,整个战后世界的政治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发展领域面临的任务和道路无疑显得更加艰巨而漫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实现政治发展的愿望和要求更加迫切。在争取尽快摆脱经济上贫困落后的局面的同时,这些国家要求在政治发展领域尽快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因此,无论从国家数量还是现实的发展任务上看,占据世界国家和人口数量绝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无疑是战后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角。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占据了世界政治发展舞台的中心位置,却并没有在相应的话语权方面取得主动。战后至今,在民主化及其测量与评估领域所呈现出的始终是一种由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民主评估领域的强势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或者被动地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进而被纳入西式政治评估的话语权下,或者在政治发展评估领域虽有所尝试和努力但却被迫在西式话语霸权之下被动性地“失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面对国际政治发展评估领域的这一扭曲局面,只有站在全面、客观的立场之上,从政治发展尤其是民主化的多个侧面出发,反思并破除对西方在民主评估领域强势话语的迷信,才能更好地拓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评估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进程的顺利开展。
从本质上讲,战后民主评估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民主概念被简单化甚至被异化为选举民主。实际上,在当今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民主测评指标体系的背后,体现出的正是西式自由民主模式的核心“软件”——选举民主。可以说,自熊彼特式的精英民主在西式民主中确立统治地位以来,选举民主的观念已经完全渗透于西方的政治文化之中。这种对民主极简主义式的理解认为,民主至少应该具备一条普遍的、本质性的特征,即一国的最高权力必须能够通过自由、公平、定期的竞争性选举实现更替,而这种更替主要通过代表不同利益格局的政党之间展开。此外,除了对选举民主的“迷信”,当前西方民主评估还存在着另一个重要缺陷即意识形态偏见。在西方占据话语霸权的背景之下,战后至今的国际民主评估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仍然问题重重,难以从根本上反映战后全球政治发展的全貌和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对政治发展评估的多样化需求。
时至今日,在国际民主评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大多数话语权的仍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少数机构,它们几乎完全把持了对全球范围内民主自由状况的话语权,肆意挥霍着对全球民主自由发展状况的解释权和建议权。以“自由之家”的全球自由评估报告和英国经济学人情报社的“民主指数”为例,它们均通过选取一定的衡量指标来对世界范围的各国政体的民主程度进行划分。可以说,无论是前者中的“自由”、“部分自由”与“专制”,还是民主指数中的“民主”、“部分民主”、“混合政体”与“独裁政体”,其背后体现的都是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在这一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往往会以“民主—专制”二分法的形式而被简单甚至粗暴地贴上各种标签。
例如,“自由之家”2015年度的全球自由评估报告以西式选举民主为核心理念,延续了其在民主、自由标准问题上的固执以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主自由状况一贯的歧视与偏见。该报告在其开篇前言中就历数了2014年全球民主状况恶化的种种表现,包括对克里米亚危机中俄罗斯的指责以及对埃及、土耳其、中国等国家民主自由状况的“担忧”。对于中国自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该报告不仅视而不见,反而习惯性地将问题的焦点转移到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批评之上,声称中国近年来在沿袭威权体制的基础之上又加大了对包括互联网、民族宗教、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的控制力度。相应地,在其列出的一份对个别国家民主自由状况得分的加总排序中,中国在15个选定国家中以17分位列最后一名,远低于乌克兰的62分和泰国的32分。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份排名表中,伊拉克的得分为24,埃及的得分为26,也均高于中国的得分水平。在肆意对他国进行评判的同时,该报告对美国的民主自由状况却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可见,在片面的民主观念与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下,“自由之家”及其全球自由评估必然难以对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状况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估。相反,其所形成的最终评估结果还极有可能会被持相同或相似政治立场的媒体或公众人物所利用,进而沦为干涉他国内政以及误导国内外民众的一种政治工具。
在英国经济学人情报社2014年度民主指数报告中,其对全球民主自由状况的总体评价也鲜明地体现出了西方强势话语权下的傲慢与武断。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各种形式和程度的民主政体之下,但就“完全民主”的角度而言,这一数量仅有12.5%。与此相对应的是,还有近26亿人口也即超过1/3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各种形式的专制与权威之下。在此,该报告还刻意强调指出,作为占世界人口1/5左右的中国显然在这26亿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在掌握强势话语权的少数西方评估机构的肆意解读下,全球民主自由发展的真实状况被刻意地歪曲并进行了选择性解释。也就是说,在西式自由民主模式的价值预设之下,符合这一理念和实践的即被定义为“民主”和“改善”,不符合的则被肆意贴上不民主、不自由甚至独裁等标签。这种对民主、自由的简单的标签化式的理解显然难以反映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主、自由发展的真实状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