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2)

在对话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2)

中国思想主体性的复位和身份的重构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方面需要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建构和发展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并从根本上打破它的局限性,走出目前的困境。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寻求适宜的自我身份和新的表达方式,以化解地方性知识的限制,把中华民族的声音带入到世界性的场域之中去。既要打破“西优中劣”“以西释中”等思维定式和习惯,把思想从欧洲中心论的牢笼之中解放出来,展开新的思维想象和精神创造;又不是简单地回到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的立场,盲目地拒斥西方。相反,和西方文化的互动关系需要在更大范围和更为细致的层面上来展开。既要回归经典,让我们的精神找到一个可栖息的家园——花大力气重新梳理和诠释古代典籍,把流失或遗落了的思想果实捡拾回来,把散开了的、杂乱的思想碎片穿缀起来,把断裂了的精神巨链再连接起来。又不能重新回到经学的老路,再过往昔老儒“皓首穷经”的日子。总之,我们需要的是紧贴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和文明前景休戚与共、具有生机勃勃创造精神的思想劳作。

中国哲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大力引进西方哲学,形成了不同时期诸多流派各擅胜场的生动局面。而马克思主义颖脱而起,一枝独秀,在千回百转中不断探索新路,与中国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在外来哲学形式的洗礼中,中国传统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有限延续过去历史的情景之下,先后创造出了新儒学、新道家、新佛教等现代系统。从理论上来说,传统的中国哲学经历了一个被西化的过程,有了所谓狭义的“中国哲学”的成立;同样,西方哲学各流派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有一个被翻译接受和意义再诠的过程,程度不等地濡染上了中国的色彩,或曰中国式的理解。而马克思主义从传入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这三者的相互融通和结合,在文明对话的今天更显得需要和急迫。就文明对话的指向而言,它的价值显然在于前瞻未来,而不仅仅是回望历史。

中国的儒、释、道各家,在宋代以后曾经走出国门,为东亚文明共同体的创造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但近代以来,随着国势衰微,其影响力日渐缩小,逐步沦为边缘性的地方知识。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长期边缘化的中国文化传统开始受到了世人的瞩目,其哲学思想也有了更多展示自身的机会和迈向国际化的可能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传统哲学在与世界各大文明进行对话的基础上,拓展了自己的论域和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空间,为自身的发展乃至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动力。通过开展文明对话,不但让更多的国际人士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思想,而且也获得了本身自我反观、自我整理的机会,可以从对话中来调整姿态、找准自己的位置。传统哲学是这样,经过整合之后的中国哲学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有在文明对话的互动和锻淬之中,中国哲学才能够走向世界,才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