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个体自主性思想

马克思的个体自主性思想

马克思哲学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对象,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方法与手段不同,但实现个体自主性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始终的、坚定不移的价值旨归和终极目的。

个体自主性思想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始终

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阐释了人的本质学说。马克思认为,人是改造自然界、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是自然存在物;人不是单个的存在物,而是社会存在物,即类存在物;人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是有意识的、自由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哲学视域里的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历史的个人,是完整的个人,是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应该是独立自主、自由自觉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个人。

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里,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研究,马克思就认定个体的人可以突破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主性。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提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个体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个体自主性构成了人的类特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随着资产阶级个性和自由的消亡,才能获得全体人的真正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把精力都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但他研究经济学、研究资本,并不是要远离人。相反,马克思是要把人从抽象的、物的、资本的颠倒统治中,从异化的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使人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实践是通向个体自主性的桥梁

马克思哲学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把自己的理论明确地定义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实践,使个体自主性的生成在历史上成为可能。马克思认为,正是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造就了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世界和历史中生成的。可以说,实践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构成了全部历史的演进。马克思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要清除旧哲学里那些只讲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的无稽之谈,个体自主性的获得不能只停留在概念的纠缠与理论的虚假中,而是要到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中去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