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个体自主性思想(2)

马克思的个体自主性思想(2)

马克思把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世界、驾驭自我,从而获得充分的、不受限制的“个人自主活动”。个体自主性的获得必须而且只能依靠实践,实践是个体自主性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是通向个体自主性的唯一路径。人要获得个体自主性,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去创造一个完整的、属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劳动是社会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的对象性世界。人的劳动本来应该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过程,但在资本社会里,劳动本身是异化的、外化的,个人的自主活动被贬低为手段,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逻辑的视角,来揭露人的异化与人的被压迫被剥削的现状,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制度进行无情的抨击,从而给予人真正的关注和关怀。马克思从事的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而这种“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一种通向人类解放的手段,是要使人成为目的的真正有效的手段。

实现个体自主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使命

实现个体自主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使命,是人发展自己,解放自己的必由之路。从青年时代开始,马克思就在探寻建立个人的自由的社会共同体形态。早在1842年的《科隆日报》社论中,马克思已经认为,现代国家的目的是“使有道德的个人自由地联合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解读为一种历史运动,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人的本性的复归,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地方给我们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自主活动将与“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相一致。没有真正实现个体自主性,就没有全人类的自由,真正的发展是个体发展与类发展的辩证统一。个体是在与总体、集体、共同体的辩证统一中实现自主性的。只有在共产主义这个联合体中,在真实的集体和积极的共同体中,个体与集体在良性互动中才能达到充分的统一,个体自主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实现共产主义不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旨归,也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是人们追逐个体自主性,获得个体自主性的逻辑必然和历史必然。

(作者单位:学术研究杂志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