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始末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始末

摘要:很多人都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针对日本和共产党提出的,其实最初是针对苏联和地方实力派提出的,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才针对日本和共产党。下面一起来回顾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始末。

编者按: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一个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失败政策,当时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蒋介石被迫放弃了这个政策。但近年来,网上为此政策辩解的各种文章和评论大量涌现,并获得了大批“蒋粉”的“顶”和“赞”,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人心。为正本溯源,宣讲家网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做出了历史的辨析,推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恶果》系列文章,请您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针对日本和共产党提出的,其实最初是针对苏联和地方实力派提出的,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才针对日本和共产党。下面一起来回顾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始末。

发端:1928年5月“济南惨案”,安内高于反击外敌

当时北伐军攻克济南,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出兵占领济南,并杀害了蒋介石派去交涉的蔡公时等人,还炮轰济南城,造成万余人伤亡。蒋介石选择了“绕道渡河,继续北伐”,而没有选择还击。可见,在他心里,北伐安内、统一国家要高于反击外敌。

第一次提出,安内对象:首先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其次是红军

1929年10月底,蒋介石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攘外的对象则是苏联(当时苏联因为中东铁路问题与中国屡起争端),安内的对象主要是以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当然也包括中共领导的红军。但此时,红军势力尚小,蒋介石的主要力量还是放在了对付军阀和地方实力派上。

第二次提出,安内对象:首先是共产党,其次为广东胡汉民

1931年7月,蒋介石再次提到“攘外安内”,并初步形成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7月23日,他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中说:“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统一,则不能攘外。”从蒋介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安内的对象首先是共产党,其次为广东胡汉民。

第三次提出,安内对象:共产党

1937年9月1日,蒋介石在汉口发表的《为呼吁和平告全国同胞书》中说:“中正惟有一本素志,全力‘剿赤’,不冀其他,惟冀除我民族根本之大患,以完成唯一使命。”此时,蒋介石认为他“安内”的主要对象是共产党,他唯一的使命就是“剿共”,舍此无他。

第四次提出,安内对象: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三省迅速沦陷,但蒋介石仍在11月30日顾维钧宣誓就职外长时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法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这是日后为人们所诟病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标准范本。

之后,一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前,蒋介石都坚决推行这一政策。10月27日,蒋介石到王曲军官训练团视察并发表讲话说:“我们革命军人还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急。我们最近的敌人是共产党,为害也最急;日本离我们很远,为害尚缓。如果远近不分,缓急不辨,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那样在家是不孝,为国是不忠;不忠不孝,便不能算一个革命军人。国家有法律纪律在,对这种不忠不孝的军人要予以制裁的。”

结论: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不能拘泥于历史惯例和历史经验,应因时因势因情而加以变通运用。任何墨守陈规、僵化运用都会遭到失败,遭到历史淘汰。“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是如此,当内忧大于外患,“安内”当优先;而当外患大于内忧时,而应以“攘外”为主。

根据阎丽《70周年回望:抗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理》一书整理(暂未出版)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