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容忍救助站的“跑站者”鸠占鹊巢(2)

不能容忍救助站的“跑站者”鸠占鹊巢(2)

应对“跑站男”,社会救助需更细化

所谓“跑站”,是指社会上某些人以长期跑救助站骗取救济为生甚至发财的现象。甚至,“跑站者也有QQ群,交流哪个救助站吃得好、住得好,好要钱”。一边是很多人不愿意滞留救助站,一边是“跑站”现象暗流涌动,两相比较,更觉社会救助工作之不易。

就在前不久,记者通过深入调研,也让我们看到一些碎片化报道所不能展现的社会救助问题的另一面:社会救助就像医疗行业一样,有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一个亟待面对和化解的社会性困局。而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公众和体制双重的“理解”。

首先,公众需要适当地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救助。就像不能通过医疗纠纷认识医院一样,我们也不能从极端事件中看待救助站。救助站确实是社会底层人员的庇护所,但社会救助站除了这些温情的一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跑站”人员,“有些求助者,我们给他买了火车票,他马上就到火车站退票换钱。还有的求助者,到了救助站,不给钱就不走”。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必须“经常直面精神病人、危重病人、艾滋病人、被家庭遗弃的儿童等”。对于救助站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指责其过失固然容易,但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恐怕并不轻松。毕竟,社会救助还是一份需要情怀投入的工作,但情怀并不意味着完全出于同情心做事,照章办事才是对所有人最公平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打破社会救助困局,需要整个政府体制通过理顺关系来化解矛盾。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对于社会救助,公众有不满,工作人员也有无奈,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管理体制有死结。社会管理既要堵住“跑站”的漏洞,让救助资源真正流向需要者那里,还要避免规章的盲区,防止出现一线工作人员看到类似流浪乞讨、精神疾病人员等被救助者,却无法有效实施救助的情况,毕竟,他们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同情心买单。

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面对一面是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另一面是解决社会问题者自身又不断出现问题的情况,打破社会救助的困局也是这样。它需要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一面,也需要政府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化解之道,理顺自身管理体制。

“跑站男”更需要心灵救助

我国的救助资源是有限的,若是放任谢某这样的“跑站男”到处求助,就会浪费有限的资源,导致一些急需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一个四肢健全的年轻人,却一直依靠救助为生,谢某的内心显然缺乏起码的自尊与自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在众多的需求当中,尊重需求的作用格外重要。众所周知,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但从谢某的表现不难看出,他的“尊重需求”完全处于一种沉睡状态,他根本不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鄙夷也好,嘲笑也罢,全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向救助站要到钱就行了。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的街头,当理发师义务为一个流浪者理完发后,流浪者对着镜子凝视很久,然后抬头问理发师:“你知道哪儿在招工吗?我想找一份工作。”看吧,只要唤醒流浪者心中的自尊与自信,他们就会萌生出改变命运的愿望。受到触动,流浪汉的内心会改变,谢某呢?未尝不会改变。

可见,救助站不妨与一些心理救助机构合作,向谢某这样的“跑站男”提供专门的心灵救助服务,激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让他们最终自立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