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拧开消防栓,凸显安全教育短板(2)

“熊孩子”拧开消防栓,凸显安全教育短板(2)

“熊孩子”拧开消防栓,水淹15部电梯的思考

近年来,“熊孩子”三个字经常出现在各大网站和报纸上。2015年1月18日,5名“熊孩子”闯入绵乐铁路护网内嬉戏,而一辆动车即将途径此处,辛亏被民警发现被制止;2015年3月28日,4名“熊孩子”相约来到铁路附近,破坏铁路护网,爬进站区内损坏铁路设备器材,危机行车安全被铁警及时发现并制止;2015年7月18日,6岁男童小亮(化名)随父亲到北京西站送姥姥,突然挣脱父亲的手跑向车厢,不慎掉入站台摔伤。

类似上述的事件非常之多,导致笔者每次在网上看到“熊孩子”三个字,心理就不安起来。这次也是如此,“熊孩子”也没有让我“失望”。竟然水淹15部电梯,让笔者既愤怒又“钦佩”,愤怒这孩子要“败家”的节奏,“钦佩”这孩子“消防教育的多好,都会用消防栓了”。当然,在平复心情之后,笔者不禁在想,为什么“熊孩子”如此“大胆”?如何解决“熊孩子”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并想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且看:

第一是好奇心。虽说“好奇心是学习的第一美德”,但“好奇心害死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不然,“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可能发生的。那如何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在做好预防方面和保护措施方面双管齐下。预防方面,父母经常告诉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在保护措施上,要用“软件”和“硬件”作双保障。在“软件”方面,父母尽量与孩子呆在一起,保证孩子安全。在“硬件”方面,给孩子买手机、买定位器、玩的东西特殊处理等。

第二是想表现自己,体现存在感。表现欲是人生来就有的,但孩子应尽量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而不是被表现欲所控制。以至于做出闯铁路护网、水淹电梯这类危及生命的事。那如何才能让孩子的表现欲得到适当满足又不冒险?父母可与孩子多沟通,孩子想做的事是正确的,就应该多鼓励并用行动表示支持,营造一种欣赏的氛围。

第三是心理受委屈,用破坏来发泄。如果原因是这一种,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方式,并且今后要全身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管孩子出于什么原因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父母都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教育,做了正确的事就大加表扬。长此以往,孩子必然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像这种破坏铁路护网、想损坏铁路设备器材及水淹电梯等事件将一去不复返。

熊孩子拧开消防栓 安全教育怎能“灌水”?

虽然电梯被水淹了,但没有造成乘坐电梯的人受伤,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我们对这件事的品评却不应该止于幸运的结果。假如背水淹过的电梯正巧有人乘坐,而电梯失灵停在高空,那么导致的后果将可能是这个孩子一生都无法担起的愧疚。不以结果的幸运评价此事,才能更好地汲取教训。

曾有网友戏称“世界上破坏力最大的一个种群便是‘熊孩子’”。其实这样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们从网上看到有关于“熊孩子”的新闻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熊孩子”都是处于10岁左右的年龄,这一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新鲜,并有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安全观念,导致这些孩子往往做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或心惊肉跳的举动。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道德教育甚至生死概念的教育存在长期缺位,便会使孩子做出一些惊人的事。

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今天,花一百元钱甚至几百元钱为孩子补课、报培训班、夏令营,多数的家长花钱时,眼睛都不会眨一眨,然而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教育,家长们却敷衍了事,甚至抛诸脑后。虽然文化教育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上一所好大学,但安全教育却决定着孩子是否能够平安长大,孰重孰轻,家长心中还需要有一杆秤,去仔细称量。

电梯灌水后,我们修好就行,但孩子的安全教育“灌水”,却不是能够凭道歉、赔偿就可以弥补的。孩子犯了错,作为监护人应该首先检讨自己的过失,如果一个带有恶意的玩笑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在将来,“熊孩子”可能会沿着错误的道路成长,而做出难以补救的错事,带来更大的恶果。教育是一点一滴的生活积累,唯有不放过这些看似意外的举动,才可能帮助孩子们迎来一个灿烂健康的未来。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