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东 :重视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创新

刘正东 :重视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创新

摘要:“24字”的核心价值观高度抽象、凝练,仅仅靠铺天盖地的标语、漫画、图片,群众是消化不了的,需要研究把“24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各个层次融化展开,在各个方面发散延伸,转化成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包括各种典型人物、感人故事、艺术形式、科技手段,将其内涵延展、细化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层面,渗透、浸润到人们的深层意识里。

“24字”的核心价值观高度抽象、凝练,仅仅靠铺天盖地的标语、漫画、图片,群众是消化不了的,需要研究把“24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各个层次融化展开,在各个方面发散延伸,转化成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包括各种典型人物、感人故事、艺术形式、科技手段,将其内涵延展、细化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层面,渗透、浸润到人们的深层意识里。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话语体系建设的创新和转化十分重要。最近遇到两件事:一是有资料显示,学校近90%的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调查统计是否准确有待验证,但我专门去听课发现,不少学生不在听课状态。二是一家电视台的节目中播了三位老师讲课的情景:一位教授用近乎表演魔术的方法讲物理,一位中学老师在烹饪过程中讲化学,一位音乐老师把不爱上音乐的“理工男”普遍激发起来,听课者爆挤。同样的课程,不同的表达,不同的效果。这两件事摆在一起看: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是否在话语体系上遇到问题呢?

事实上,话语体系是有一定区别和讲究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理论语系,有当代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系;有“之乎者也’的古汉语语系,有近现代以来的白话文语系;有庄重规范的官方语系,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语系;有严谨科学的学术语系,有鲜活生动的生活语系;有现实社会的实践语系,有虚拟空间的网络语系;有特色鲜明的民族语系,有国外特别是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系……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语系,不同的实践创造不同的语系,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系。不同生活圈子的人之间,在不同语系和不同语言环境里,对接不好也容易闹笑话、出麻烦。当前思想政治课之所以出现尴尬,原因较多,其中之一是没有分清楚讲话的对象和环境,话语体系出现了错位。

毛主席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他总是善于通过讲故事来阐明大道理,给全党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讲白求恩的故事、讲张思德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他写的《为人民服务》,短短几百字,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被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大政治美文之一。邓小平雄文三卷,善于用简短的大白话讲治国安邦大道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执政理念,标志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新语系。习近平总书记既善于引经据典,也常用民间谚语谈治国理政,像“中国梦”、“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话语,生动形象又深刻厚重,形成了崭新的语系风格。这样的表述,老百姓、中学生能听懂,翻译后外国人也能听懂。

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特点,比如:视野开阔、崇尚创新;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关注实际、追求实惠;叛逆传统、挑战权威;价值多样、选择多元,等等。面对这些群体,传统话语体系的问题表现在:缺灵气———对大学生讲官场话,我讲你听,居高临下,呆板枯燥;缺地气———讲的多是概念、范畴、逻辑、原理,满篇书面语、学术腔,与学生鲜活的生活离得太远;缺底气———不敢面对敏感问题、焦点问题、复杂问题,对错误观念不敢亮剑,对敏感问题不敢回应,对复杂问题不敢深入。对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如果只用官话套话空话灌输心灵肠胃———更反胃;用学术概念克服现实麻烦——更麻烦;用大话虚话解释人生困惑——更困惑;用老话旧话排解少年烦恼———更烦恼。

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整个党风政风民风的进一步清朗澄明。从延安整风以来,党在不断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但要断根不容易。一是官本位体制下容易讲官话套话,二是头脑僵化时容易讲老话空话,三是利益驱动下容易说大话假话,四是私心扭曲下容易讲瞎话鬼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落实总书记要求,我认为要在几个“转化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注重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创新转化。“24字”的核心价值观高度抽象、凝练,仅仅靠铺天盖地的标语、漫画、图片,群众是消化不了的,需要研究把“24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各个层次融化展开,在各个方面发散延伸,转化成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包括各种典型人物、感人故事、艺术形式、科技手段,将其内涵延展、细化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层面,渗透、浸润到人们的深层意识里。古人的经验值得总结: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演绎成《弟子规》、《女儿经》、《三字经》,变成各种人物故事、成语典故、文学经典、舞台戏剧,比如木兰从军、程门立雪、孔融让梨、关公秉烛、千里送鹅毛等,简洁通俗、易记上口,千年流传、至今不断,识字不识字的都会上承下效、子孙传递。我们今天的技术、手段、治理能力远超古人,应该做得更好。

二是注重核心价值观教材和课堂语系的创新转化。把文件式的表达转化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表达,实现官方语系向民间语系、学术语系向学生语系、经典语系向生活语系、传统语系向现代语系、殿堂语系向网络语系的转化,实现彼此的兼容对接。要融入大学生生活,从大学生生活中提炼新话语,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增进共同语言。要深入群众,注重对基层经验的总结,吸收来自基层民间的营养,进而提炼上升到理论认识。

三是注重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转化。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主要不是看考试成绩,而是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道德品行的表现。因此克服“一言堂”,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创设宽松的对话情景和场所,课堂教学由“单向灌输式”向“双向互动研讨式”转变,由按教材的系统性授课向针对问题的专题式授课转变,由报告式大课堂向大课堂授课与小课堂讨论、课堂学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转变,由看单一考试成绩向知识能力与道德品行相结合转变。要从这个要求来考核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水平和绩效。

四是注重对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的创新转化。美国通过对留学生培养、各种基金支持、产品和技术输出,大搞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长期垄断了美国的学术话语权、国际话语权,主导了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我们要注重对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的创新转化,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方法,大力打造世界级的媒体平台、世界级的传播手段,在各种精神和物质的消费活动中传递中国故事。同时,在高校内部构建多彩校园文化平台,比如校园网络、校史馆、博物馆、杰出校友陈列室、主题文化园林、艺术小品、文化地标、学生社团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搭建校园文化载体,采用现代艺术和技术,把核心价值观细化、活化到校园生活中,物化、美化到物质形体上,营造耳濡目染、如沐春风的环境。

五是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网络表达的创新转化。当代大学生几乎手不离机,上网几乎成了青年人基本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适应并融入网络环境,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学会使用“网言网语”。应把这个内容列入高校课改,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评价考核指标,开辟一片网络思政工作的新天地。

创新和转化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不仅是高等院校的任务,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都面临这个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议从国家和省市层面确立一批重大课题,设立意识形态特别是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创新转化的中长期重大专项,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设立专门奖项,力争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实现突破,用当代的适合普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解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和传播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打造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