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深化五种认识 (2)

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深化五种认识 (2)

——基于 《资本论》 的视角

创新驱动要跟上。持续而强劲的动力,是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未直接论及经济发展动力的问题,然而在对剩余价值、资本周转、平均利润等理论的阐述中,都强调了变革和创新对生产和效率所起到的强大拉动作用。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动力来源很长时间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能源资源驱动为主,然而现在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资源环境不断恶化,这决定了传统动力不可持续,倒逼我国经济动力转型。根据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提高经济效率、发展集约型经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进步。唯有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引发经济结构再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

体制改革要深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指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还应当包含对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法的关系等各类社会关系的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立法、政策进行了大量分析。法律、制度、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主体,对经济基础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我国所要进行的经济制度改革,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深化和完成。目前,计划经济下的制度模式仍未彻底消除,在行政审批制度、政府调控经济方式、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运营机制、国有资源的开发模式、财税与金融政策、市场价格管理等方面,仍然残留着计划的影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符。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对经济制度进行深层改革,让制度的红利得到充分释放,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风险挑战要警惕。《资本论》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主要是因为马克思通过论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不可消除经济危机,指明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无产阶级必将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社会再生产时强调了经济中结构的重要性,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基于资本私有制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不可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比例关系、构成结构的要求,这成为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矛盾。对照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从生产角度来看,长期以来的高投资和强刺激中,由于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严重,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比例失调,在主要的工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由于我国需要利用市场经济形式发展生产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然而如果任其发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从消费角度来看,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政策,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很低,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我国内需不足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增速、方式、结构调整,随着旧有模式的消解,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就会显性化。从《资本论》中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入手分析矛盾,遵循和利用经济规律解决矛盾,有助于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抓住机遇,实现跨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