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平:如何从抗战历史中 涵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

张斌平:如何从抗战历史中 涵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

摘要: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民众意识,从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需求出发,认识历史、思考现实。只有这样才不讳疾忌医,才能开展理性反思,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战胜恐惧和野蛮,树立文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正确的价值观。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独特宝藏,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素材。如果引导及时适当,明辨是非,就能对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必须通过长期、持续的正确引导,才能发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对涵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产生良好促进作用。

抗日战争的特殊意义超过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战争,是中国起死回生的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一致对外抵抗侵略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由古代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阶段,是古今中外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部分,当代许多国际争端和矛盾冲突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果密切相关。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就理解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也有助于理解世界的历史。

许多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在活动中,我们也加深了对学生历史认知的了解。这其中,也包括在北京城区部分中小学中开展一些对抗日战争认知的调查。调查引发了一些思考,应该引起重视。

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成效落在何处?毫无疑问,引导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放在第一位。

一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对形成学生的认知判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历史认知渠道多元,学校及课堂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社会舆论、新兴媒体及文艺作品的责任重大,不容忽视。

在一个统计了1715份问卷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包括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调查一),有大约96%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出抗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有94%的学生准确回答出政府把南京大屠杀的时间12月13日定为中国国家公祭日。学生对抗战英烈认同最多的是张自忠,约占29%。有大约9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基本了解(含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另一份有592份样本、只针对高中学生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二)显示,大约95%的学生认同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调查一显示,对“中国抗日战争精神”的认知(多选),有大约90%的学生选择“保家卫国”,大约72%的学生选择“团结奋勇”,只有大约42%的学生选择“独立自主”;对穿越到抗战时期你选择的社会身份,排第一位的是军人战士。放眼未来,90%的学生选择“牢记历史,捍卫和平”;面对现实,超过98%的学生都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借鉴日本,提高国民素质(团结、环保、诚信、认真等)、发展科技产业、提高教育质量、保护美化环境。

对一些影响价值观形成的深层次问题还需要引导。

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使自己对日本侵华和抗日战争的认识最清楚,占56.08%,认为是初中的只占28.04%。实际上,现行教科书高中历史“抗日战争”部分必修课约1课时,初中历史也是1课时。这个调查结果说明,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容易获得认知体验,对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这也说明学生关于抗日战争的认知大量来源于学校课堂以外的途径,与调查实际情况相符。

调查二显示,51.52%的同学认为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最大,36.82%的同学选择敌后战场,还有10.14%的同学选择美国。这样的判断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过去讲抗日战争教师主要都是按照教科书讲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日的功绩,学生对国民党消极抗日有很深印象;近30年来,学术研究、社会舆论引领,逐渐重视正面战场的历史事迹,淡化国共冲突摩擦,突出国共合作,强调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但反过来,近年来出现另外一种认识倾向,认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主要是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的结果。甚至,还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依靠美国和苏联,中国搭了便车”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缺乏正确的理解。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中学生的认知判断,反映在学生对抗日精神的认知方面,“独立自主”排在第三位,认同比例大约42%。这种情况既与当前思想舆论形势密切相关,也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理解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不同贡献,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理解中国抗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今天的青年人而言,已经属于一个高难度的历史问题。这种认识差异如果缺乏引导会影响学生对爱国、公正、诚信等价值观念的树立过程。

尤其是学生无法把当代文明礼貌、国民素质高的日本人与历史上野蛮杀戮的日本侵略者的认知打通,两种认知判断是割裂的,学生自己是无力解释的。当这种认知在他们心里“打架”时,历史认知必然向现实认知“投降”。这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对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都是潜在的障碍。

其实,承认中国当时经济落后、政府腐败、武器落后,国民整体素质不够高,军队整体战斗力有限,还没有力量独立打败日本侵略者,承认美苏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同样可以让学生“知耻而后勇”,理解“兵民是胜利之本”对抗日战争的特殊意义,激发学生珍惜当下,致力于民族复兴,树立爱国、富强、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从每个普通人的内在需求出发,走进历史现场,报以“同情之理解”“理性之批判”,更能激发学生对抗战先烈的崇敬之情!

比正视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民众意识,从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需求出发,认识历史、思考现实。只有这样才不讳疾忌医,才能开展理性反思,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战胜恐惧和野蛮,树立文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系北京市第五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