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感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摘要: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念中所强调的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取向,以及对王道世界的想象与实践,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彰显出中华文明对关联性、交互性伦理的重视,以及对文明多样性的推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沃土,使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未曾中断。而任何一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能发展、壮大,并且走向成熟与辉煌,必定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作为支撑,中华文明也同样如此。中华文明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并不是哪一个人提出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历程中逐渐孕育出来的。当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之后,对于中国历史的作用是巨大的。近来读到清华大学陈来教授的新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受益良多。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弘扬。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同时,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在本书“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一文中,陈来教授简要梳理了中华文明演化脉络之后,对于中华文明内在的价值观发展进行了层层入理的剖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少人误以为他就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孔子本人的思想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文明思想的继承者。陈来认为,“儒家思想的真正缔造者,是西周礼乐文化”。西周文明在经过夏、商之后的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和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儒家思想及其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夏商周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形成的精神气质。儒家所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的核心。

崇仁和尊礼,最能体现儒家核心价值观念要义。在孔子之前,仁的内涵仅指对父母双亲之爱,但是孔、孟更为强调仁者爱人,仁渐渐升格为普遍的仁爱。另外,仁爱的对象也由原来的家庭,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爱护。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如何领悟并践行仁之要义?那就是忠恕之道。所谓恕,正如同孔子讲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原则是充分尊重对方而不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强加于他人。在目前的社会交往中,这应该成为全球伦理道德中普遍遵循的原则。

谈到儒家思想中的价值理念,道德显然是绕不开的。道德不是空洞的言辞,而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的共同取向则是礼。而礼最看重的就是相互尊重。虽说礼在中国文献典籍中很多种的解释,而汉语中常常提到的“礼尚往来”,则是强调双方交往中的某种规则和规范。中国历来都是礼仪之邦,虽然礼仪的形式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样态并不相同,但礼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陈来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礼是以敬让他人为其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为态度,以对行为举止的全面礼仪化修饰与约束为其目的的文明体系。”对于今人而言,礼不仅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其有现实意义,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层次提升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交往中,“好礼”则体现了尊重他国和人民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陈来教授认为,在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后,中华文明已经确定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偏好: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冲突高于和谐。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念中所强调的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取向,以及对王道世界的想象与实践,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彰显出中华文明对关联性、交互性伦理的重视,以及对文明多样性的推崇。

当前,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承继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以整合、凝聚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无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作为拥有悠久文明的东方大国,中国更应当通过弘扬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全社会的民族归属感。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