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新常态之三是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攀升。转型升级正在沿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和印度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转移,以及部分向国内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向价值链更高端的产品延伸,转型生产更高附加值、更多资本和技术含量的产品。《“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设计了规划,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的新常态之四是互联网和传统制造紧密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促使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将成为新一轮“中国制造”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的未来趋势,互联、集成控制、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等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的“工业4.0”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制造模式,就是着重规划互联网和传统制造融合的生产方式。《“中国制造”2025》同样强调这一新模式,甚至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
“中国制造”的新常态之五是跨境电商成为出口新业态。跨境电商通过电子商务和网络将“中国制造”直接销售给国外的零售商甚至终端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并降低了成本。跨境电商的外贸新业态呈现了不断扩张的趋势,贸易的规模逐年上涨,成为中国外贸企业寻求海外商机的新选择。近年中国陆续出台了多个跨境电商的政策,“国六条”明确通过海关、质检、税收、外汇、支付和信用等六项措施支持跨境电商发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明确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批发展示中心、“海外仓”等各类国际营销网络。
“中国制造”的新常态之六是加工型制造不断萎缩。加工贸易在最近几年一直呈现规模下降的发展趋势,进口原材料在中国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经从2000年的50%下降到现在的不到35%。加工型制造业萎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制造”的劳工成本上涨,中国加工制造正在逐步丧失竞争力,并且这一趋势将不断发展。
认识和把握“中国制造”的新常态,顺势而为促进转型与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或“中国创造”的转变。我们相信,“中国制造”的新常态将更加美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