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网友爆料称,有人在故宫铜缸上画心刻名字,呼吁故宫博物院报案。该事件引起网友热论,并对游客在古迹上刻字的行为表示指责。对此,故宫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类刻画事件,故宫每年都会发生,他们也会视情况调取监控,向公安机关报案。(9月13日《京华时报》)
至少300年历史的故宫铜缸价值几何,一般人恐怕答不上来。不过,在故宫铜缸上刻画“秀恩爱”者若被抓了现行,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5条第3项的规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仅只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刻恩爱”的风险成本如此之低,故宫铜缸真是“愧对”文物之名矣。
故宫铜缸被刻了一个心形图案,并在图中刻上了两个名字,这对肇事游客来说,其“恩爱”的确秀得可以。但相信除了乱刻乱画者本人,看罢报道者都会深表反感,“我以后游故宫可不想看到刻满无德看客字迹的文物”。然而,反感归反感,且不说此类文明旅游素质不高的现象,至今仍在许多景区时有所见,乃至文物古迹也难以幸免,更为令人忧虑的一面是,之所以连故宫每年也频繁有文物被刻画,是因为违法成本实在太低。
故宫铜缸“刻恩爱”值几钱?面对文物价值与违法成本的强烈反差,人们自然更易于集聚共识、同声斥责;但也毋庸讳言,倘若换了场合、换了景物,看到那些“到此一游”的胡乱涂刻,是否还会高度统一地“义愤填膺”呢?显然,这种时候,游客们也许就反应不一了:有的或能慎独慎微,有的大概熟视无睹,有的还会情不自禁地“人刻亦刻”了。
文明旅游要从点滴做起,自律自醒不能应景而异。近些年来,无论国门内外,我们确已听多了某些国人的“涂鸦丢脸”之事。以2013年发生的类似事件为例,先有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清宫遗存的铁缸上刻下“到此一游”字迹,经网友曝光,引起社会关注并遭到一片谴责;后有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随意刻字,同样迅速引起网友热议,迫使当事学生家长通过媒体向公众和埃及方面道歉。道歉或有一定的“补救”之效,但有识之士则实话实说,没有“罚到痛处”的制约手段,恐也难断一些人“任意刻画”的手痒之习。
讲游德、守规矩,确实也有“环境影响”的因素。譬如有不少人,到了那些处罚旅游陋习不讲情面的境外和国外,往往就能提高警惕、保卫“钱包”。而现在,媒体屡有报道,某某游客因严重不文明行为,被有关部门列入出国旅游“黑名单”,也对抑制“旅游涂鸦”等颇具效用。那么,就国内而言,对于那些“积重难返”的旅游陋习,不妨给予重典施治。譬如,有人在故宫铜缸上乱涂“刻骨铭心”的爱,就应通过相关立法,突出处罚力度,使之感到“刻骨铭心”的痛。
故宫铜缸刻心形、“秀恩爱”,说明一贯的“谆谆善诱”,并不能让个别人“心有敬畏”。因而,以此为“突破口”,让一部分不讲文明、不守规矩者得到重罚和剧痛,进而教育更多人,应该是可行的,且也能够获得民意的普遍支持和赞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