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它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抹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功绩:“共产党军队游而不击”;“共产党军队是“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中国共产党创建抗日根据地是“占领地盘”……
为更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多名抗战史研究学者,用来自日本、西方国家的铁证和研究成果,有力地驳斥了这些言论。
“共军”如何打鬼子:持久战
“中共游击战”是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无休止的战争”,是使日军“深陷泥潭里的浴血战争”。这是日本史料《华北治安战》的记载。
这部史料,是二战后由日本防卫厅所编纂,其中收录了大量侵华日军的原始资料,记载了日军与在华北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之间的反复“拉锯战”。
历史学者王鼎杰说,持久战是“积小胜为大胜”,《华北治安战》中若干记录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有时一天与日军交战次数达到数十次,甚至近百次,让日军陷入极大的惶恐不安之中。
旅日作家、抗战史研究者萨苏,提供了一些最新获得的证据。他说,这些证据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无时无刻不在战斗。萨苏介绍,抗战期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等西方记者,游历延安和晋绥等敌后战场。福尔曼所著的《北行漫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福尔曼等记者由延安奔赴晋绥地区,需要经过日军封锁线。接到护送任务的八路军指挥官王长江,却并没有像福尔曼所预想的那样“悄悄通过”封锁线,而是在马坊(今山西岢岚县境内)激战一夜,拿下日军据点,打通前行通道。这令福尔曼极为吃惊,称王长江为“八路军疯狂的司令员”。
萨苏说,日军及西方记者眼中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往往会主动出击,并取得了辉煌战果;说他们“游而不击”“散兵游勇”,完全是污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刘中刚说,由于中共抗日武装的装备差,所以作战往往要近距离接触敌人,一般会迅速冲入敌人之中,展开搏斗。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作战环境下,在配合正面战场忻口会战的作战过程中,八路军先后作战百余次,连续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刘中刚说,八路军的持久抗战,是建立在坚定的抗日决心之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萨苏也认为,持久战并非是“小打小闹”,“八路军在平型关开创了全歼日军先例,战后,媒体‘每日新闻社’使用了‘全灭’一词;这是全面抗战以来,日本媒体首次承次军队被中国全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