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3)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3)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变革路径

当大数据给各行各业带来变革性影响时,全世界都没做好迎接这场产业革命的准备。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像是处在大数据时代的前夜。而中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大数据的规模为全球最大,为中国抓住时代的脉搏进行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大背景下,大数据对传统舆情管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使网络舆情管理变革产生应有的预期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须从思维观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技术保障、人才建设等路径着手。

(一)树立大舆情观念。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变革,首要在于树立大舆情观念。这里的大舆情,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强调“大数据观”,即充分实现网络数据平台的开放共享。按照“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逻辑,一个新增的相关性数据的产生,通常会带来一个新的分析结果。因此只有形成“大数据观”,实现数据的动态分享,才能有效防止信息“碎片化”,最大限度地消除“盲人摸象”和“信息孤岛”现象。第二,强调网上和网下数据的整合。网络舆情与社会调查结合不足,可能降低舆情的真实性,误导决策。例如,对于假期调整方案的选择,各舆情机构组织的网络投票的结果各不相同,其做出的舆情分析报告也和真实民意相左。因此只有真正掌握“大舆情”,打捞“沉没的声音”,才能正确决策,打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社会。树立大舆情观念,首先,必须实现数据分析的动态化,打破数据垄断,统一标准,共享数据,预防孤立的舆情机构闭门造车,制定片面或错误的舆情分析报告。其次,应把网上网下各方面数据整合起来,挖掘网络舆情与社会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动、同步推进[7]。最后,完善和创新包括舆情抓取、预警、研判到决策、评估等在内的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使舆情管理功能不仅仅限于危机处理,更能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

(二)变革网络舆情的引导战略。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应把握好时、度、效。但是目前许多地方和部门对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仍然缺乏正确认识,于“时”不能把握好“黄金4小时”,于“度”不能掌握火候,拿捏分寸,于“效”不能保证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质量。大数据由于自身具有的特点,使其利于变革网络舆情的引导战略,变“封改删”、“鸵鸟战术”为“网上引导,网下落地”,使“伪舆情”失去生存的土壤。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来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能力。其一,利用大数据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性和目的性。通过数据抓取和相关性分析,构建网民意见倾向分析模型,了解网民的偏好和特点,建设和完善政府网站、官方微博,扶植和借助意见领袖,做到“善说话、说对话、接地气、办实事”。其二,通过数据的价值转化,实现网络舆情的价值引导。在充分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图表等数据可视化技术揭示事件的前因后果,让数据“发声”,使网民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全方位360度无死角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消除“盲人摸象”现象。其三,提升舆情引导的公信力。一方面加强新老媒体间的互动,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公众沟通,破解谣言和流言,达到时效性和权威性的双重保障;另一方面要避免舆情分析师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受经验偏好的影响,并防止大数据沦为某些机构和个人更便捷地操纵舆论的手段。

(三)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机制。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很多地区尚不具备系统规范的舆情应对与处理的管理体系。舆情分析和预测手段落后,危机应对系统缺失,舆情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不稳定,以及多头管理等问题非常普遍。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的体制机制,对于从源头上解决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实现标本兼治,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使网络舆情管理取得实效,提升网络舆情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的体制机制。首先,建立网络舆情多元管理的互动机制,由国家出台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产学研相结合,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的力量,形成合力,实现共治。其次,变革网络舆情管理的机构设置,改变以往通过临时组建领导小组或临时办公室等机构,或者以宣传部门为“消防队”等方式被动应对舆情危机的模式,通过常态化机构的设置和专业人员的配备,使网络舆情管理专门化、精细化。再次,建立权责明确的责任机制,通过加快数据立法进程明确各级各部门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媒体、人民团体等的权利义务;通过建立由网信部门牵头的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并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责任制度等。最后,健全大数据网络舆情管理的资源保障机制,大数据时代变革网络舆情管理面临初期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需要加大资金、技术、物资、人力等资源的投入。

(四)创新大数据网络舆情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网络舆情管理必须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这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相关软件的大量应用以及对大数据技术支撑平台的依托。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监测采集软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TRS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北大方正智思舆情监控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此外,还应完善和创新大数据技术支撑平台的五大基石——数据监测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安全技术,使大数据为网络舆情管理服务的同时又不超出我们的控制。同时,我们也不能陷入“技术是万能的”误区而盲目迷信和依赖技术,更不能因相信大数据强大的预测功能而导致“数据独裁”,变成数据的奴隶。因此,网络舆情管理还需要依靠其他方法和手段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法律因其具备最大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成为最有效的管理控制的手段。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在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虚拟空间里,教育和自律被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都通过倡导用户自律和自我管理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自我把关能力。此外,还可以效仿韩国、新加坡等运用行政手段,要求网络用户在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的情况下,才能访问政府严格控制的信息等。

(五)培育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人才。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将会形成多向度的研究,例如对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诉求预测等的分析研究。网络舆情将真正成为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显学,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很高。中国教育的学科划分和培养体系,客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跨界。换句话说,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是很高的。正因如此,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数据科学家的培养,如美国在大学专门开设研究大数据技术的课程,通过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下一代的数据科学家。2013年9月,我国人社部联合人民网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一项被正式认可的职业。但是我国现有舆情工作人员的水平仍然严重滞后,很多舆情机构尤其是地方政府并没有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团队和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为突破大数据时代变革网络舆情管理的人才瓶颈,从短期看,可以通过招考、录用等方式引进数据挖掘、分析人才,通过委托培养、网络培训等方式强化已有专业人才力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短期租赁大数据舆情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从长远看,则要系统梳理网络舆情管理所需人才目录,培养和壮大既精通数据挖掘、数学建模,又拥有较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水平,横跨统计学、社会学、计算机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大数据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

(作者:郭渐强,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公共管理系系主任;曾望峰,湖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2]王小杨,郭雪颖.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J].网络传播,2013,(12):38-39.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4.

[4]埃里克·霍弗. 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2.

[5]李希光.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10-16.

[6]马兵.大数据时代舆情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记者,2013,(6):116.

[7]卿立新.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J]. 红旗文稿,2014,(22):28-29.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