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重在提质增效(2)

中国经济新常态重在提质增效(2)

从改善民生就是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财富和收入分配、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这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内在统一的。经济新常态下谋划六大领域发展,就是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体系。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制度,以确保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促进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高;坚持和完善政府对财富和收入的调节制度。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在再分配领域,政府应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来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取缔非法收入。二是以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底线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机会均等。

重点发展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新常态下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根本途径。这能够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形成公有股份与非公有股份相互监督、相互激励、有机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一是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以改革为名,打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旗号,贱卖贵买、予取予求侵吞国有资产等现象。这必须通过立法,强化包括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在内的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二是通过双向参股或控股来发展混合所有制。既可以通过非公资本参股,也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等公有资本控股非公资本来实现。三是要与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无论是亟待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都要坚持发展公有资本控股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就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即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新常态下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金融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若发展滞后,就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尤其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就要求,一是要防止外国资本在中国形成金融垄断,保障中国的经济自主权和国家安全。新常态下防止外资的金融垄断,要求我国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严格限定外国资本在商业金融机构的参股比例和参股条件。二是要谨慎对待并充分论证资本项目开放。资本项目管制是防止国家资本严重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和速度要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和金融监管部分的监管能力相适应。三是要加快对金融市场的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这包括完善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使法制建设与金融市场发展实践相适应;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在监管人员素质、监管技术、监管机制等方面不断提升监管能力。

协同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节作用,是新常态下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在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配合旨在实现功能上的良性互补、效应上的协同、机制上的呼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在一般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在重要资源配置中的导向性作用的有机结合。在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通过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以及某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充分发挥长远性、整体性资源配置作用,以化解新常态下的各类经济风险,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总之,进入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初步表现出新常态阶段下提质增效的特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只有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努力做好以上几方面工作,我国经济才能既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