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案例 丨 环保考核要“跟着老百姓感觉走” (4)

独家案例 丨 环保考核要“跟着老百姓感觉走” (4)

核心提示:日前,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就近日修订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表示,新大气法明确提出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并指出,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环保部门需要改进考核方法,直接回应公众的期待,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启示与思考】

让环保考核和百姓感觉直接挂钩,这是公众所愿。这些年,环保考核往往只是紧盯着污水、粉尘、尾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总量减排,各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也围绕着这些指标,罗列出一堆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数据,以显示当地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不断下降,环境质量趋好。然而,当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往往是,环境质量的改善不太明显,甚至随着环保数据越来越靓丽,环境质量却可能越来越差。

环保治理成效与百姓感受不相符,一方面可能缘于,一些污染企业未尽到社会责任,仍在偷偷排放污染物,而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又监管不到位,存在不作为现象。另一方面,恐怕也与环保考核只重视污染物总量减排、不够重视百姓感觉密切相关。这种考核机制,给了唯利益至上的污染企业、唯GDP至上的地方政府及同级环保部门编造、美化环保数据的可乘之机,导致它们不在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在“打扮”环保数据上找“窍门”。

要杜绝环保治理成效和公众感受之间的“两张皮”,就要改变环保治理与监测“自说自话”,让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在环保考核中也有说话的地方且话语权分量不轻。当环保考核与百姓感觉实现了直接挂钩,各地在防治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才会追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而不是以美化减排数据为旨归;才会向环境质量改善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在纸面上“努力”,搞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把戏。

当环保考核实现了“跟着百姓感觉走”,也才能激励老百姓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其实,环境优劣的最大利益相关方还是老百姓,因此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究竟改善了多少,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环境保护最终要顾及的,还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堆堆数字和指标。如果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在环保考核过程中根本起不了作用,又如何调动这支保护环境的最重要力量的积极性,又如何保证他们深度、持续地参与环保?

现在,环保部领导已经明确表态,环保考核将与百姓感觉直接挂钩,接下来就要看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落实情况了。如何确保百姓的直观感觉能对环保考核产生实际影响,也检验着各地的行政智慧,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