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如何在南海问题、网络安全等存在分歧的敏感问题上合作?如何管控分歧、弥合差距?
中国不是既有国际秩序的颠覆者,管控分歧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创新性管理中美关系的新思路
袁鹏: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两国既有深度合作,也有深层分歧,关键在于如何把合作面做大,如何有效管控分歧。目前两国在南海、网络、人权等领域的矛盾引发两国媒体对中美关系做出一些悲观性评论。但从历史的长河看,中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焦点性分歧或矛盾,新时期又出现一些新问题,这不值得大惊小怪,而需要以新思维新手段去应对。
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中美有多种对话机制或渠道。如何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达成某种框架,不仅对中美关系稳定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推动全球网络规则的制定。在南海问题上,中美没有领土主权争端,都支持航行自由,都希望维持南海的和平稳定,这是两国能够合作的重要条件。今后,如何利用中美两军之间达成的有关海空相遇行为准则、危机管控机制等,管控或根除中美南海冲突的引信,进而探讨新时期两国海上安全行为准则,寻求海上安全合作的切实路径,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方面。
在国际秩序面临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中美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共同事业需要推动,那就是如何捍卫战后共同缔造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共同改革其中不合理、不合时宜的东西,如何思考共建新的亚太地区秩序。
一些美国人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成立亚投行等视作中国试图颠覆既有国际秩序的“大手笔”,这其实是美方基于一贯的霸权思维想当然的结果。一方面,“一带一路”只是中方的一种政治倡议,不是强加给别国的“新马歇尔计划”,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强调开放和包容。换言之,它是中国与其他相关方合作共赢的共同事业和长远目标,不是中方试图短期内打造环中国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游戏。至于亚投行,更是一个最好的测试剂,测试的结果,除日本以外的几乎所有美国盟国纷至沓来,热烈拥抱,而多数美国学者都对美国政府不参与其中批评有加。这充分说明,亚投行是开放的大平台。中国不是既有国际秩序的颠覆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改革者、贡献者。诚如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才是中国对国际秩序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
樊吉社: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如今开始动摇,这使得美国心态呈现显著变化,开始关注中国迅速崛起可能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主导地位,开始焦虑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的安全体系的承压能力,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被放大解读,对中国的外交行为过度反应,中美争议和分歧由此突显。
近年来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直接或间接互动表明,双方需要寻求建设性的解决之道。中美应相互照顾对方核心关切,澄清各自政策立场,在增量建设合作空间的同时,在争议问题上寻求妥协之道。过去30多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现存国际秩序,中国无意颠覆现存国际秩序。美国需要持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支持现存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的调整与变革,使之更能应对当前的国际挑战。如此,中美未来良性互动自然可期。
滕建群:管控分歧是中国领导人在新形势下提出的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理念,源于中国求同存异的传统外交思想原则和对中美关系现实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创新性管理中美关系的新思路,已成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历史,也是一部成功或有效管控分歧的历史。分歧能否得到建设性管控,直接关系到中美关系向好向坏发展。
汪铮:美方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的政策转向,与美国对中方的行为和目的的判断分不开。美方没有认识到,相比过去,中国在南海维权的行为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势,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乃至整个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对当前状况的解读有偏差,造成美国许多人认为中方的意图是要改变南海现状,用强权来解决问题。
美方也需要认识到一个现实,不论中国意图如何,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是现实。如果还希望中国按照原先的格局行事,这是不可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会对国际格局造成影响。如果双方不能就这个基本判断进行很好的沟通,误解就会不断加深。
过去中美习惯通过建立委员会或各种对话机制等办法来管控分歧。现在的挑战在于,两国之间的问题不在可以管控的具体问题上,而是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双方需要进行深入交流,缩小彼此之间的认知和观念的差距。知易行难,关键在于不能放弃沟通和对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